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俄乌战争已经持续了2年多,乌克兰军队的死伤人数一直在增长。
但这并不意味着俄罗斯情况乐观,俄罗斯的军事基地也一直遭受轰炸,各个部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死伤。
可以说,如今俄乌双方的状况,只能用两败俱伤来形容。
两败俱伤
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军事水平,有着巨大的鸿沟。
因此,战争最开始,很多人都认为,俄罗斯可以在两个月之内解决乌克兰的问题。
然而,现在已经过去了两年多,俄罗斯并没能在俄乌战场取得预期成果。
战争拖延对俄罗斯造成了巨大的损耗,前线投入的人力物力是不可挽回的。
而更糟糕的,是俄罗斯国际威望的跌落。
俄罗斯在前线的一系列失败,让人们意识到,俄罗斯正在走向衰落。
许多人作为俄罗斯的现状感到唏嘘,毕竟一开始,优势还掌握在俄罗斯的手中。
那时候,人们对俄罗斯军队有着超乎寻常的自信。
然而,随着战争的持续,俄罗斯方面的问题渐渐暴露。
他们的军队表面强大,但在战略战术上呈现出了极大的不专业。
前线指挥混乱,后勤一塌糊涂,甚至还爆出过指挥官在前线玩手机这样的荒谬新闻。
这样的表现,实在配不上俄罗斯的大国名号。
国际上的军事专家普遍认为,俄罗斯在这次战争中,因为没有做好前期的规划,太过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所以把战线拉得过长,把预期中的闪电战,打成了如今的拉锯战。
其实,容易出现这种战略失误的军队,也不止俄罗斯一家。
现在,必须要有一个军事素养过硬的指挥官站出来,才能够力挽狂澜,但俄罗斯恐怕缺少这样的人物。
说到出色的军事家,便不得不提毛主席。
俄乌战场今日的状况,其实和毛主席多年前的一个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946年,国民党做出了袭击延安的决定,打算把我党整个中央领导层一网打尽。
消息传到延安之后,人们忧心忡忡。
按理说,延安当时是革命圣地,我党的整个指挥核心所在。
因此,在绝大多数人的想法中,失去延安,是一件绝不能发生的事情。
面对来势汹汹的国民党军队,人们绞尽脑汁,在保卫延安这四个字上想办法。
但毛主席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决定——放弃延安,进行战略转移。
毛主席说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很多同志不能接受。
因为,红军是经历了一路艰苦长征,才寻找到了延安这个新的落脚点,又以延安为核心,发展出了如今规模庞大的根据地。
所以,延安意义非凡。
何况,现在双方要进行生死决战的时刻,我们率先放弃了延安,这岂不是投降的表现吗?
战略眼光
众人的不理解,在毛主席的意料之中,但毛主席坚持这个决定。
实际上,毛主席的眼光比所有人都要长远。
国民党还没做出进攻延安的决定之时,毛主席就已经考虑到了放弃延安这个方案。
因为,毛主席太了解蒋介石了,他知道,蒋介石绝不可能放弃打内战这个念头。
而一旦蒋介石要打内战,延安就是第一个被攻击的对象。
所以,在抗战结束之后,毛主席就和中央领导层开会商议,决定从延安转移到河北承德,
依照这个计划,1945年,李富春就带着先遣队从延安出发了。
不过,他们刚上路没几天,情况起了变化。
由于日本人撤离之后,东北成了无主之地。
所以,国民党开始大量的往东北派兵,打算抢先一步占领东三省。
而我党也绝不会放弃东北,如果将来要在东北进行大规模战争的话,承德似乎也不安全。
所以,仅仅一个月之后,毛主席便电告李富春,让他将部队原地改编,整合进当地部队,党中央迁移之事另做打算。
重庆谈判后,蒋介石很快撕毁了和平协定,派出大批部队向解放区各个方向发起了猛攻。
不过,他这一手,早在毛主席的预料之中,因此,部队都做好了防御的准备。
蒋介石声势浩大的进攻,反而碰了一鼻子的灰,自己损失了70多万部队。
恼羞成怒的蒋介石决定改变战略,从全面进攻变成重点进攻。
果然如毛主席所料,蒋介石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延安。
蒋介石的心腹胡宗南亲自率领着几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朝延安奔来。
蒋介石的举动,也让毛主席下定决心,转移的事情不能再拖。
当然,毛主席也舍不得延安,但现在不是计较一个延安的时候。
敌人的兵力远胜于我们,如果我们强行和敌人硬拼,不仅保不住延安,连军队也保不住。
过去,在江西的种种教训,已经足够惨痛了。
但是,如何让大家都能接受离开延安这件事呢?毛主席决定开一个动员大会。
在动员大会上,毛主席举了一个生动鲜明的例子。
他说:“有一个人,武艺特别高,背着一个装满金银的沉沉的大包袱,碰见了强盗。如果他舍不得丢掉他的大包袱,他的手脚就不会灵便,武艺再高也打不赢,没准还送了性命。如果他扔掉包袱,轻装上阵,那他既可以打败强盗,也可以保住他的金银财宝。”
现在,蒋介石的军队便是强盗,延安便是包袱里的金银财宝,一时的不舍,是要误大事的。
随后,他又讲出了一段极具战略眼光的话:“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们若不管自己力量的大小,和敌人生杀硬拼,这是错误的。我们党的历史上有过舍不得坛坛罐罐‘御敌人于国门之外’的教训。当前,蒋介石进攻边区,纠集了23万人马,并且有飞机、坦克,而我们装备极差,弹药奇缺,仅有2.5万人,如果死守一城一地,那是自背包袱啊。好,咱们全给他!”
毛主席这段话,很快传遍了整个延安。
汪东兴回忆,当时,他听到这段话之后,不由得热血沸腾。
本来,他还在为国民党的进攻焦虑不安,但听完了毛主席的战略安排之后,汪东兴顿时觉得眼前充满希望,迫不及待的要跟随毛主席前往下一个目的地了。
出人意料
撤离延安,其实是在一个不慌不忙的状态之下进行的。
因为,敌人绝不可能想到我们会放弃,他们的行军速度,没有那么快。
由于毛主席的超前判断,所以,人们有了大量的撤退时间。
党中央对于撤离延安做出了详细的规划,众人在解放军的有序指挥下,向黄河对岸疏散。
党中央还特别安排一支军队,护送延安的孩子们。
当时,有几个外国记者去了延安的幼儿园采访,令他们惊讶的是,这些孩子们异常的懂事。
虽然和大人们分开撤离,但他们不哭不闹。
这当然也是因为党中央的安排,给了这些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延安的大部分物件则没有被带走,一部分粮食还有书籍,为了防止敌人破坏,被深埋于地下,留给敌人的,只有空空荡荡的窑洞。
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坚守到了最后的时刻才离开。
在离开之前,毛主席信心十足地对大家说:“蒋介石进攻延安,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少则一年,多则两年,我们还要回来的!”
撤退不意味着失败,胡宗南占领延安,也并不意味着胜利。
放弃延安,并不是彻底不反抗。
事实上,胡宗南的部队与我军在边区外围,进行了六天六夜的激战。
我军展现出来的强大战斗力,出乎胡宗南的预料。
因为,他此前还和蒋介石下过保证,说只需要两天,便能攻破延安的大门。
他显然是高估了自己,总之,六天之后,胡宗南终于来到延安。
胡宗南
但他很快发现,延安早就已经是一座空城。
胡宗南眼瞧着打了一场胜仗,可胜利之后,他没得到物资,没抓住俘虏,反倒在前线折损了一批人,和吃了败仗倒没有什么分别。
胡宗南找到毛主席曾居住的窑洞之后,发现窑洞之内打扫的一尘不染。
桌上还有一张毛主席特地留给他的字条,上面写着:“胡宗南到延安,势成骑虎,进又不能进,退又不能退,奈何!奈何!”
这个字条对胡宗南来说,无异于又一场重大打击。
因为,纸条的内容精准的概括了胡宗南现在的处境。
他既然已经占领了延安,便不得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保卫这座城池,防止解放军反攻。
但解放军的战斗力,胡宗南已经见识过了。
现在,延安的外围仍有大量的游击部队,他们将和胡宗南展开持续的作战。
胡宗南的军事水平,实在称不上优秀,在这样日复一日的消耗战中,胡宗南能够占领延安多久,是个未知数。
在这种情况下,胡宗南只能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他还写了一封战报,送到蒋介石面前邀功请赏。
在战报之中,胡宗南大言不惭的说自己在延安是经历了血战,取得了大胜。
蒋介石看到战报之后喜不自胜,不久后,他还亲自跑到了延安参观。
不过,他这种胜利的喜悦仅仅持续了一年。
运筹帷幄
1948年4月22日,解放军便成功从国民党手中收复了延安。
而且在这个时间点,全国的战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手握重兵的国民党渐渐失去了优势,失守的不仅仅是一个延安,还有大片的战略地带。
志得意满的蒋介石也不得不先收拾行装,准备随时撤离到台湾。
毛主席曾说过,撤离延安,是为了用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他成功的实现了这个目标,也给全世界上了一课。
时至今日,人们谈起毛主席撤离延安的英明决断,依然赞不绝口。
要知道,在战事紧急的时候,能够做出放弃的决定,又能保证用这样一个冒险的决定,赢得最后的胜利,这其中的军事谋略,是常人无法相比的。
回到如火如荼的俄乌战场,俄罗斯所面对的情况,比当年的毛主席其实要好的太多。
因为,俄罗斯是主动进攻的一方,他们并不像当年的毛主席一样,面临着生存危机。
但在战场的实际操作上,俄罗斯处处都在充当毛主席的反面教材。
军事新闻每天都在更新,俄罗斯又占领了哪里、又进攻了哪里,可俄罗斯的进攻却往往呈现出一种无效的姿态。
他们占据了新城市,却不能够以新城市为中心,向周围大举进攻。
甚至还要迎接乌克兰一次又一次的反攻。
从这点来看,俄罗斯的表现,更像是当年的胡宗南。
俄罗斯在战场上交出的,是一份不及格的答卷。
这样一个面积辽阔,军事实力超前的大国,他们本不该在几座城池上多做计较。
在人们的期待之中,俄罗斯应该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乌克兰的军队,让乌克兰再也没有还手之力。
但现实却是,俄罗斯直到现在,依然在与乌克兰做微小的领土争夺战。
当然,俄罗斯的做法不是完全无效的,他们的军队在努力的向前推进。
可是,即便他们现在占领土地,难道就能获得胜利吗?
恐怕,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俄罗斯现在像无头苍蝇一样,盲目作战,胜利的背后是巨大的代价。
此刻,人们会再次想起毛主席“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的军事理论。
俄罗斯在一遍又一遍的用自己的失败案例,来验证毛主席这句话的科学性。
战场上失去先机,往往就会失去一切。
如今的俄罗斯,如同当年的胡宗南一样,也陷入了骑虎难下的境地。
这场战争,恐怕会成为俄罗斯国家命运的重大转折点。
参考资料:
沈忠明《“存人失地”与“存地失人”》
国家人文历史《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何能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收复延安?》
梁强《俄乌冲突与俄罗斯的大战略》
本文由“文史风云”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