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文明进程 触摸历史脉动 讲好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故事

厘清文明进程 触摸历史脉动 讲好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故事

00:00
13:46

近日,2024年第二期全市领导干部“问学前沿”高端讲堂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特聘院长刘庆柱以《嵩山文化: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为题作专题辅导,阐述了嵩山文化、黄河文化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对郑州讲好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故事提出了意见建议。

当前,郑州正在加快建设以“中华儿女的寻根之地、中华文明的朝圣之地、中华文化的体验之地、国学教育的实践之地”为特征的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全国重地,如何更深入地了解黄河文化、嵩山文化,更深刻地理解以黄帝文化为凝聚力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和”思想,将有利于更好地塑造“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城市品牌,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培根铸魂、提供支撑。

大河孕育文明

从世界与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情况来看,其依托的生态地理环境多分布在“大河流域”中游。

“‘四大文明’均发源于大河流域,而且主要在大河流域中下游,尤其是大河流域中游。”刘庆柱说,“形成‘文明’社会要有相应的生态与地理环境,人们居住地的不高不低,高不至无法取水,低不至为水患所袭。气候的不冷不热与四季分明,雨水的不多不少能够为人类生存、生产、生活提供较好的生态与地理环境。从生产力方面来说,‘文明’的人类生存物质条件,不同于野蛮时代,更不同于蒙昧时代,粮食品种与家畜种类的多样化,粮、盐与相关矿物资源的满足都很重要。”

“中国古代文明遗存以黄河流域分布最为集中,如河南、陕西、宁夏、河北、山西等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其数量之多、时代之早、延续时间之长,在中国各大河流域是十分突出的。至于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更是其他大河流域所无法相比的。”刘庆柱解释说,这里有中国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文化,有8000多年前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有夏商文化之源的河南龙山文化,这里构成中华5000多年不断裂文明的核心物化载体,它们多分布在黄河流域中游的河南、关中东部、晋南的“大中原”地区。

刘庆柱认为,“黄河”的称谓,也体现出其“独尊”地位:

黄河在古代文献中一般叫“河”。根据《汉书》记载,黄河之名正式出现于西汉时代。“黄河”之“黄”不应解释为浑浊的“黄色水”。汉代的五色之“尊”为“黄”,“黄”是中华民族的“五色”之“中”。其对应的是“五方”之“中”与“五行”之“中”的“土”。这就是为什么黄河历史上被古人尊称为“高祖河”“中国河”“大河”“上河”。

黄河涵育出古老的中华文明,也惠及多彩的世界文明。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在历史接榫未来的多维格局中,共同探讨文化传承发展、文明交流融合,意义非凡。2023年首届大河文明论坛在郑州举办,搭建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开放、平等交流和对话的重要平台。孕育了灿烂农耕文明的黄河,也正在推动繁荣的现代文明。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对黄河文化作出科学定位:“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刘庆柱分析说,根是空间,魂是思想。

黄河流域中游的中华民族“根文化”,也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文化”,或曰文化之源。

中国古代先民视天地为一体。从6400年前濮阳西水坡45号墓的墓主人左青龙、右白虎与脚踩北斗,隐喻着从“天中”北斗“求中”于地的遗存,到《清华简·保训》记载舜“求中”于“历山”,这与文献记载“陶为天下之中”完全吻合,“陶”即今黄河流域之豫北濮阳、新乡及鲁西南菏泽一带。

《保训》又记载:至商汤六世祖上甲微,为夏禹“求中”于黄河中游地区的嵩山,于是奠定了此后中国历史上的“天下之中”,从夏商周至唐宋建国于黄河中游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

黄河文化的“魂”是“蕐”,也就是百年前,在河南渑池仰韶村考古发现“仰韶文化”,其后又考古发现“仰韶文化”之“庙底沟类型”,其彩陶之“花卉纹”应该就是“蕐”,“蕐”即“花”——“华人”的“灵魂图腾”。

仰韶文化由西向东至大嵩山地区,从仰韶文化史前时代走入铜石并用河南龙山文化,而后进入“文明”门槛,历史接力棒由大嵩山地区的夏商王国接过,开启了中华王国时代。

“所以河洛古国,被誉为中华文明的胚胎——可以说,郑州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起点,是从仰韶文化晚期到河南龙山文化,再至夏商周的中华5000多年不断裂文明的起点!”刘庆柱说。

禹都阳城王城岗、新密新砦城址、大嵩山地区二里头城址、郑州商城、偃师商城……讲座中,刘庆柱以考古遗迹、文物为切口,通过对文明的几大要素——都城、陵墓、礼制建筑与礼器、文字的耙梳,以及对国宝、遗迹的展示,生动地讲述了文明发展进程。

嵩山文化:古代国家文化的代表

黄河中游之中原历史文化支撑了中华5000年不断裂文明。黄河中游在“大中原”地区,这里有中岳嵩山。

黄河对应的山就是黄河下游东岳泰山与黄河中游中岳嵩山及西岳华山,嵩山与“五岳”之“中”与黄河中游,也就成为“河山”与“山河”之“中”,以“嵩山”及其古建筑群为“物化载体”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公布其为“‘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是古代国家文化的代表。

中岳“嵩山”的政治文化、东岳泰山的思想文化、西岳华山的“华人”祖脉文化。自中华5000年文明形成伊始至中古时代北宋王朝,中国历代王朝都城大都在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由此形成了一种以黄河中游为核心的政治文化“平台”——“国家都城”,这里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中心,“国家文化”的“形成地”。

“城与墙密不可分。郑州商城的重要性即在此。郑州,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又是八大古都中时代最早的古都。郑州商城为什么受到国际考古界重视,因为它的城墙的宽度、厚度、规模、工艺和后代完全一样。”刘庆柱说。

黄帝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和包容特质

“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中游的祖先崇拜最终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刘庆柱说。

谈到祖先崇拜,自然要溯源至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黄帝是中华文明形成的缔造者,中国的国家创建者,更是华夏先民的共同祖先。司马迁《史记》是《二十四史》中第一部国家通史,《史记》之首篇为《五帝本纪》,而黄帝又是《五帝本纪》中的第一“帝”。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

“黄帝祭祀不同于中国历史上其他王国、王朝的国王、皇帝祭祀,他们是各自王国、王朝的后代国王、皇帝对其前代国王、皇帝的祭祀,而黄帝祭祀则是中国历史上历朝对黄帝作为中国与华夏、中华代表的祭祀。”刘庆柱说,历史文献记载,黄帝祭祀,一般由当时的国王、皇帝或国家重要官员代表国王、皇帝以国家名义对黄帝进行祭祀,这成为2000多年来黄帝文化的重要内容。

“黄帝文化中彰显着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中华先民及其后人在历史发展中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包容特质的祖先认同、家国一体、家国同构、国家认同传统,是中华文明‘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华文明延续5000多年不断裂的根本原因。”刘庆柱说,透过考古遗址、博物馆,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代、不同族属的国家统治者和管理者都坚守着同一个“国家文化”理念,即“国家认同”。比如,中国有个词叫“问鼎中原”,鼎就是国家象征。随着社会的发展,鼎成了老百姓家的香炉,香炉就是鼎的一种变形。“香炉一定是供奉在家里最重要的位置,总是放在最中间”。

中和理念:“家国一体”的哲学观、人生观

刘庆柱进一步阐述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中”“中和”。

“中”与“和”密切相关,“中”“和”与“中和”,最早同时出现于《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司马光认为,“中和者,大则天地、中则帝王、细则昆虫草木,皆不可须臾离者也”。

“中”与“和”是统一整体,“中”是中心、中央,“和”是东西南北四方和于“中”,形成以“中”为核心的东西南北中的“五方”。

空间上,“择中建都”之“中”体现国家相对“东西南北”的至高至尊,同时“中”相对“四方”又反映了国家对“四方”的不偏不倚之“公允”“公正”,从而达到国家之“和”,这是国家“一统”的基础,是国家认同的根本,这就是“国家文化认同”的核心价值观——“中和”理念。

“现在所说的‘多元一体’,实质上是‘中和’,即‘多元’与‘一体’的关系,即‘多元’和于‘一体’。”刘庆柱总结道,“这种‘国家文化’的‘5000年不断裂文明’历史就是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核心观念——‘中’与‘中和’,即‘国家认同’‘家国一体’的哲学观、政治观、社会观、人生观。”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奔腾不息的黄河、巍然耸立的嵩山,见证了中国从远古部落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文脉赓续,绵延不绝,融入时代血脉的黄帝文化,持续开掘精神的河床,带人们寻找心灵的原乡。此次讲座主题鲜明、论据详实、论述透彻,深刻解读了中华文明不断裂和强大凝聚力的根源,激发起浓烈的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