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读《认知盈余》:认知盈余的利用

221、读《认知盈余》:认知盈余的利用

00:00
05:27

今天我们继续来读《认知盈余》这本书。在第一篇文章中我们提到了,自由时间是一种资源,意义在于资源利用。随着二战结束,人均寿命提高,教育机会增多,社会经济繁荣,这样的环境使自由时间持续增长。但是仅仅有自由时间还不足以构成认知盈余,因为我们缺少使用它的目的和手段。


而在第二篇中,我们讲了人类行为的内在动机能够起到什么作用。一种好的方式可以在满足个人内在动机的同时,为社会生产价值。而互联网在这个过程中也成为了不可缺少的载体。


今天我们来看看原书作者关于认知盈余的第三层思考,认知盈余的利用。作者从起步、早期成长以及调整转型这样三个方面为我们剖析了,一个好的公司应该如何利用认知盈余获得成功,希望你读完之后也会有一些启发。


先说公司的起步,如果在这个阶段涉及到了认知盈余的利用,一般来说有这样几种方式:


第一个是,从小做起。许多公司刚起来的时候,都是从小规模开始的,比如 Uber,先是在旧金山招募司机和搭车者,向人们展示这种服务的可能性,然后再扩展到其他地区。那些过于看重未来大规模成功的人,在现实中往往忽略小规模的、此时此刻的成功,但是他们忘了,这些点滴的小成功是通往大成就的必经之路。


在公司起步阶段,能够利用到认知盈余的第二种方式是,多问为什么,搞清楚客户的内在动机。我们在之前的文章里也讲过,用户需要的是解决方案,以及更深层次的满足,而不单单是你的产品。


所以,对于创业者来说,只是幻想用户会按照设计去使用你的服务是不现实的,你需要把自己放在使用者的位置上,用怀疑的眼光去观察用户到底从中得到了什么,识别出用户不同的动机,然后满足他们的需求。


第三种方式叫提供反馈,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最开始可能都会需要用户参与进来,也许是创造内容,也许是参加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公司需要给用户提供一个机会,让他的内在动机得到满足。


而对于公司的早期成长阶段来说,利用认知盈余的方式也比较多样,我们来分享几个原书作者的观点。


首先,在公司早期成长过程中,需要学会适应不同数量的用户,简单来说,要让一千个用户满意,就要比让十几个用户满意更难。因为当你只有十几个用户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一些明显的权力,而且你基本可以做到对他们的性格和习惯略知一二。


但是如果你在服务一千个用户,你就得学会区分,哪些是高活跃度用户,哪些非常消极,哪些是批评者,哪些是狂热的粉丝。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试着适应不同种类的用户,通过对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程度的参与感,来满足他的不同需求。


还有一点,如果公司处于早期阶段,营造一种支持文化和规范也非常重要。举个例子,这本书的作者告诉我们,美国列车上一般都有一节静音车厢,但是很多商务人士可能会在浑然不知中打破这条规矩,反射性地拿起手机接电话。这时候,就会有其他乘客主动制止,这些人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会得到一定的满足感。而且他们知道,自己是对的一方,一旦发生争吵,乘务员会站在自己这边。


最后来看公司的调整转型阶段,这个阶段是公司根据用户反馈进行调整和学习的时候,要想更好地在这一阶段利用认知盈余,公司需要做到的是:


1)快速学习。比如说,对于这个阶段的互联网公司来说,软件更新频率可能会明显加快,而公司要做的就是积累数据、观察用户的行为,并且时不时地发起一些调研、访谈,帮助公司更好地了解用户动机,并且加以改进。


2)善于面对失败。处于这个阶段的公司,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都是提前制定计划、未雨绸缪。但计划不能完全代替经验,用户很可能不会像设计者预期的那样,所以,潜在问题可能也不少。公司就需要从中汲取经验,并且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3)不要过多规则。我们在第二篇文章里讲过,需要提供给大家内在动机,而对于这样的用户来说,他们在自由时间里做成一件事充满不确定性。所以了解到这一点之后,公司需要明白,在认知盈余的地盘里,命令几乎没有用,要试着去创造一种让人们愿意做事的环境。


总的来说,在互联网的推动下,认知盈余可以被利用的方式实在很多,非常多的公司也都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形式和创意。通过这几篇文章的了解,你对认知盈余或是它的利用方式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讨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