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唐葆君:科技创新赋智锂电发展|直击2024国际锂电新能源产业大会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唐葆君:科技创新赋智锂电发展|直击2024国际锂电新能源产业大会

00:00
10:21

锂电,作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支柱产业,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的关键产业,同时也是当前全球投资最为密集、竞争最为激烈的绩优产业。

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部,乘着“双碳”目标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东风,遂宁唱响建设“锂电之都”的口号。群雄争霸,遂宁,应如何在建设锂电之都的赛道上高歌猛进?

6月26日,2024国际锂电新能源产业大会暨成渝地区产业链供应链对接活动在四川遂宁射洪市举行。主题发言环节,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唐葆君针对“科技创新赋智锂电发展对策与展望”与大家谈了谈。

“我们为什么要发展锂电产业?”

“近二三十年来,为追求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我国正全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唐葆君说,这一体系显著的特征是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和高比例电力电子装备。她特别强调,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在未来的比重有望达到80%,这将重塑能源行业的格局。

2024国际锂电新能源产业大会暨成渝地区产业链供应链对接活动在四川遂宁射洪市举办

在这种背景下,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核心理念之一,即储能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储能技术作为双高特征技术支撑的关键点,将为未来的能源转型提供有力保障。因此,唐葆君认为,无论是遂宁还是射洪,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高创新行业的发展趋势,都展现出了非凡的远见。

另一方面,在推动能源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方向。“其中,锂电作为创新关键领域之一,兼具技术必要性和创新重要性,对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唐葆君解释。

多年来,锂电行业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扶持,政府从科技、财政、金融、市场及标准规划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持续性政策,以支持其发展。特别是遂宁市,更是出台了“十四五”锂电产业发展规划,为锂电行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锂电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在其创新优势上,更体现在其创造经济新动能的能力上。唐葆君以2023年为例,2023年,锂电总产量达到了940吉瓦时,同比增长25%。其中,消费型锂电池、动力型电池和储能型电池分别占据了不同的市场份额,而出口贸易额更是达到了4575亿元,同比增长33%。

在动力电池环节,其地位相对强势,链条建设完备,产业集群效应明显。这不仅极大地发挥了外部规模经济效益,还对终端产业产生了强大的活力。“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40%同比上涨和储能市场的57%上涨中,我们可以看出动力电池对上游行业的反向拉动作用,尤其是推动上游产业链的增速达到30%,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唐葆君进一步分析。

“当前锂电产业发展面临哪些挑战?”

随着锂电池技术的迅猛发展,行业正朝着更高能量密度、更多元和更安全的方向迈进。固态电池凭借安全性和能量密度的双重提升,受到市场青睐。同时,为适应不同应用需求,多元化的技术路线备受关注。

“固态锂电池及磷酸铜铁锂等新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锂电技术的快速增长。”唐葆君说,但锂电行业在迎来竞争的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每年1月的第一个周末,唐葆君团队会发布《中国能源经济指数研究及展望》报告,该报告聚焦上一年度国内外能源经济与气候政策形势变化,选取特定主题进行深入研究。自2011年起,北京理工大学已连续14年发布此报告。

“从能源经济指数变化中可见,尤其是在2021年底疫情期间,能源经济转变为宏观经济的稳定器。”唐葆君观察到,去年年底,能源经济指数回升至历史高点,双峰时代来临,为中国经济复苏注入强心剂。其中,锂电行业表现突出,其稳定性、自主性与国家未来能源经济发展主旋律相契合,具备显著优势。

然而,在唐葆君看来,锂电行业也面临多重挑战。首先,我国70%的锂资源依赖进口,急需发展新材料推动体系进步。同时,锂电池能量密度已接近理论研究极限,电池工艺和正极材料容量比提升遭遇瓶颈。其次,从能耗双控转向碳双控的转型过程中,锂电池并非低碳行业,需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抢占全球零碳经济新赛道。

唐葆君也特别强调,值得注意的是,到2027年,国家将推动碳足迹管理的初步体系建设,实现与国际接轨。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预见到锂电池将成为碳足迹追踪的重点行业,因此将面临更严格的低碳管理。这一点在推动该行业时需提前预判并充分考虑。

另一方面,尽管锂电行业在产业集群中发展良好,但仍需通过更深入的区域合作来弥补不足。资源互补和技术交流是关键。

此外,产学研融合不足也制约了锂电池发展。北京理工大学在外地设立了多个研究院,其中,唐葆君在郑州研究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并带去了多款新产品。然而,在与发改委对接时,唐葆君发现,科研人员眼中的前沿产品在实际应用中,比如在郑州地区,需要满足实用、易用且高效的要求。因此,如何与中小企业实现精准对接,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挑战。

“我们应当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关于锂电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唐葆君也有初步思考,“为突破锂电发展,我们应以技术创新为基础,首先围绕电池安全建立预警机制,特别关注在电池演化过程中的提前预警,并迅速切断热失控的链式反应。这是我们当前正致力于突破的新工作。”

首先,从全流程角度出发,提升锂资源的利用率至关重要。在锂回收的过程中,实现高效的循环利用是唐葆君团队当前研究和探讨的重点。在她看来,应积极寻求新材料技术,以突破材料和技术之间的瓶颈,进而实现电池能量密度的持续提升。

而北京理工大学也与深圳市在龙岗合作建立了大型研究院,专注于固态电池的研发,目前该项目已从实验室阶段进入预研阶段。

“其次,我们应围绕绿色金融发力,向低碳目标迈进。”唐葆君说,应提前挖掘绿色金融的潜力,支持绿色债券等碳减排工具,特别要关注锂电池梯次回收体系,强化废旧电池的溯源管理,重点关注回收环节的碳排放,优化能源结构,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

射洪锂电学院

产学研的协同也是关键。为了实现精准对接,需要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唐葆君主张,技术的瓶颈应由企业提出,高校来解答和提供解决方案。目前,这一点已经得到了科技部的关注,并强调了企业创新需求与科研能力供给的对接。而工信部在产业对接方面实践性也会更强。

唐葆君以松山湖为例,它整合了关键核心技术和创新平台资源,实现了产业链上下游的集聚,形成了涵盖材料、节能减排、半导体材料以及高端制造的新兴产业园区。构建了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全要素、全链条的创新服务体系,有效促进了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人才和技术合作。“我认为这些都是产学研融合的好例子,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实践。”唐葆君总结。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