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
30小时往返1300公里,曾经备受年轻人青睐的“特种兵”旅游,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和花销,打卡尽可能多的景点。现如今,不少游客做出了与之相反的选择。他们有的住进小城的小院,每天在古镇闲逛、坐在田埂边吹风;有的在城市的老巷子里漫步,感受地道的当地生活……不考虑景点多少,不特意规划行程,追求随心和无计划的慢旅游,追求身体和心灵彻底松弛,“慢旅游”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
似乎是个新概念,恍惚间又是那么的熟悉。所谓“慢旅游”,分明有着更古早的说法,比如说“漫游”。如果说“慢旅游”,标榜的是时间上的不疾不徐。那么“漫游”,则更突出空间维度的涣散、延展。随兴所至、随心所欲,一种更为自由的旅游方式,不仅是日程与行程上的自由,更是一种内心的自由。而这,势必更贴合旅行的休闲本义。
“慢旅游”并未替代“特种兵”旅游,这是两条平行线,不同的群体,各行其道罢了。然而毋庸讳言,此前一段时间“特种兵”旅游的爆火,确乎构成了某种强烈的示范乃至裹挟效应。跟风凑热闹或斗气逞能而开启“特种兵旅游”的不在少数,其甚至一度蔚然成风。当一种原本小众、另类的旅游范式大行其道,“慢旅游”的复兴,又何尝不是一种修正呢。
只被自己定义不被外界塑造,“慢旅游”旨在提示旅游的回归纯粹。而就实际效用来看,“慢旅游”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旅游很累”的世纪难题。由于不必赶行程,那么自然不会“身累”。而又因为不再在乎拍照打卡凑九宫格发朋友圈的“仪式”或“任务”,“心累”也便极大缓解。近来,“可不可以只看风景不拍照”的话题一度在社交平台上引发热议,当所有的旅游都变成了“摄影游”,对此的反感与厌倦滋长,“慢旅游”俨然成了缓解精神危机的解决方案。
游客“慢旅游”,在旅游目的地的留驻时间极大拉长,这对于相关城市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为了适应这一新趋势,一些城市转换思路,以旅游为主线,实行全域规划、全域统筹,在发展度假休闲旅游中探索出独具特色的“旅游+”模式。当“慢旅游”足够慢、足够长,那么其在相当程度上,已经有了“短期旅居”的性质。这一新变化,为破解旅游市场长期以来困于“一次性消费”的局面,提供了绝佳的契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