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比如就智力而言,0~5岁是第一个发展的关键期,初二到高二是第二个发展的关键期,这两个阶段相比于其他时期的发展快,所以可以体现智力发展的不平衡。
其次,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比如思维的发展到18岁才成熟,而身高体重的发展到14、15岁就已经成熟了,这就体现了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这里有个关键期的概念,关键期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奥地利生态学家康罗德·洛伦兹提出来的。他在对鸟类自然习性的观察中,发现刚孵出的幼鸟,如小鸡、小鹅等,会在出生后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学会追逐自己的同类或非同类,过了这段时间便再也不能学会此类行为,而这段时间是很短的,故称为人类的关键期。后来,心理学家将这类研究借用到儿童早期发展的研究中,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如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等。在关键期内对儿童的该方面进行干预能够最大化地促进他这方面的发展,比如让2~3岁的儿童多听听外语就能让他以后学外语不会那么费劲。
启示: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地进行教育。
要注意区别阶段性和不平衡性,在考题中,有时候题干会体现年龄或者阶段,但答案却是不平衡性,其原因是在题干的描述中会存在某方面特征的对比或体现某方面发展的关键期,比如说在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阶段,暗示了这个阶段和其他阶段有对比,所以是不平衡性,而阶段性的描述中则没有对比,也不会体现发展的关键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