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范雎说秦王:九死一生说秦王(上)

4-3 范雎说秦王:九死一生说秦王(上)

00:00
08:08
4-3 范雎说秦王:九死一生说秦王(上)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朋友老九。
非常喜欢《古文观止》,它是一座丰碑,一座宝库。
希望你也喜欢,并订阅,我们一起交流。

《 范雎说秦王》

范雎,魏国人,出身贫寒、足智多谋、能言善辩。
曾周游列国希望有所作为,但没有成功,于是以舍人的身份在魏国中大夫须贾门下做事,但被陷害,险些送掉性命。
后来在郑安平和王稽的帮助下,进入秦国。

此时的秦国,秦昭王虽然已经继位36年,是秦武王同父异母的弟弟,得益于宣太后和魏冉(宣太后的弟弟)的支持才能继位,于是秦昭王时代,是外戚专权、太后擅权、“四贵”用事,秦昭王名存实亡,所以有“卒无秦王”一说。这是表象,但是否真的如此呢?还是范雎在危言耸听?后面我们再剖析。

其实,秦昭王的继位有很大的偶然因素。
其兄秦武王与大力士在举鼎比赛时,胫骨断裂而死。秦武王突然死去,又无子,秦国触不及防,几个弟弟公子芾、公子壮都有盟友,最终在燕国为质的公子稷在赵武灵王和魏冉的支持被迎回秦国,继承了哥哥的王位,是为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的王位得益于舅舅和母亲的支持,且年少继位,也就造成了宣太后听政的局面,并以魏冉为将军。

范雎历经坎坷,终于到了秦国,在碌碌无为一年多后,上书《献秦昭王书》自陈政见。
“庸主赏所爱而罚所恶,明主不然,赏必加于有功,而刑必断于有罪。”
最后留下了一句“语之至者, 臣不敢载之于书,其浅者又不足听也” ,争取到了面见秦昭王的机会,终于留下了这篇《 范雎说秦王》。

处在范雎的位置,初见秦王,交疏而言深是大忌,但不言深又不足以说动秦昭王,于是故作欲言不言之态,引诱秦王进入自己的设定的情境当中。
“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这一刻,这一拜,秦昭王终于被说动,两人也真正放下伪装和猜忌,敞开心扉,并结为了同盟。

当时的战国时期,魏、韩地处中原,西北面是赵,东南面是楚,最东边是齐国,在此地理格局之下,范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这是范雎对秦国的最大贡献,为秦逐个兼并六国并最后统一中国奠定了战略基础,对后世也影响深远。
”远交近攻“战略的提出,告诉了秦国,在七国争雄的局面下,秦国要怎么做,如何分先后、分步骤蚕食诸侯,一统天下,这也成为秦国当时直至秦始皇一统天下的长期基本国策,且大大加快了秦国一统天下的进程。
秦灭五国时,强大的齐国身处遥远的东部,在齐王建与君王后的战略构想下,一直都是作壁上观,偏安近50年,就是这一策略最好的效果体现。既便”秦兵卒入临淄,民莫敢格者“。
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七国终将统一,在争雄的乱世,齐国百姓能休养生息、”四十馀年不受兵“,也是一桩幸事。
于是范雎被拜为客卿,谋兵事。

范雎取得秦昭王的信任之后,进一步提出“固干削枝”的方针。
当时的秦国,整个朝政几乎由宣太后及穰侯魏冉等外戚掌握,并封魏冉为丞相,胞弟芈戎为华阳君,爱子嬴悝为高陵君,嬴巿为泾阳君,成为所谓的“四贵”;秦国由“四贵”掌控大权,而不知道有秦王的存在。
这是范雎的危言耸听还是事实就是如此呢?
最终的发展是,在范雎的谋划下,秦昭襄王先后废太后、逐”四贵“,统一了中央集权,彻底改变了四贵”权重于昭王,家富于秦国“的局面。
在权力集中的过程,”四贵“并没有太大的反抗,秦国政局稳定,也没有起什么波澜,这是一个很大的疑问。个人猜想,要么是四贵虽专权但不恋权,只为秦国利益考虑,要么范雎与秦昭王的手段更胜一筹,让四贵毫无还手之力。个人认为,四贵专权近40年,不可能没有一点防范,但都束手待毙,第一种理由的可能性更大。
从当时的情形来看,虽然秦昭王是在魏冉等人的支持继皇帝位,宣太后和外戚四贵都居高位,但秦昭王并非只是一个傀儡,而是六人共同成立了一个核心的领导班子,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常委会,秦昭王也是其中一员。任何重大决策,都在常委会内部讨论,秦昭王也获得了极大的资治阅世的经验,这对天降横幅继位的秦昭王来说,是绝佳的学习机会。秦昭王的继位有偶然性,之前并没有培养和学习的资源和机会,刚好补了这个缺。
范雎的到来,到底是唤醒了秦昭王心中的恶,也就是皇权私心,想一人独揽大权、施行皇帝专权?还是秦昭王本有此意、借水推舟,我们不得而知。
从此,秦昭王拜范睢为相,封于应,号为应侯。
这也是两人合作的高峰时刻。

万事万物,物极必反。前文讲到,范雎是在郑安平和王稽的帮助下才来到秦国,可以说,这两人是范雎的引路人,最终,范雎的落寞也是因为这两人,可谓成业萧何,败也萧何。
后果前因,且待以后再叙。有诗为证:
”范雎相秦倾九州,一言立断魏齐头。世间祸故不可忽,箦中死尸能报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老九又来了

    处在范雎的位置,初见秦王,交疏而言深是大忌,但不言深又不足以说动秦昭王,于是故作欲言不言之态,引诱秦王进入自己的设定的情境当中。 “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这一刻,这一拜,秦昭王终于被说动,两人也真正放下伪装和猜忌,敞开心扉,并结为了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