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校园“无限责任”的安全锁链
半月谈评论员
近年来,校园安全问题受到社会高度关注,不少地方把安全管理责任“层层压实”到学校。半月谈日前对校园“无限责任”现象进行了报道,引发社会热议。众多一线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反映:大家都“生怕孩子在学校出事,一出事就是学校的问题”“一个学校出现安全事件,所有学校都要‘吃药’”。
由于责任分担机制不明晰,“学生伤不起”这一问题长期困扰学校。“无限责任”宛若一条隐形的锁链,将学校束缚于对安全问题的过度焦虑之中,甚至导致学校采取如“课间圈养”等违背基本教学规律的举措,最终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在“无限责任”的束缚下,教师们肩上的“安全担子”越来越重,不得不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安全监管中,甚至挤压了正常教学活动时间,这无疑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
学生“安安稳稳”、学校“平静如水”,这是校园“无限责任”换来的结果,这是我们每个人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当每一次学生的小意外都被放大解读,每一次校园的小插曲都被视作不可承受之重,我们需要反思:当安全成为压倒一切的考量,这种过度的防范是否已经偏离了教育的初衷?
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学校的责任边界,科学划分安全责任。一方面要适度给学校“松绑”,将学校从“无限责任”中解脱出来,加强校家社协同,广泛开展安全教育。另一方面要健全风险分担机制,持续在日常管理中形成更加规范健全的安全预案和应急管理机制。
解开校园“无限责任”这条安全锁链,法律判例可以发挥更大作用。今年的最高法工作报告中,便有两则类似判例。一是小学生体育课意外受伤,家长起诉学校,校方已尽必要教育管理责任和救助义务,法院判定学校不担责。二是学生校内“抽凳子”玩闹受伤,学校强调学生守则,老师经常提醒,已充分尽职,法院判决由“闯祸”孩子家长担责。最高法工作报告指出,“对学校依规组织体育活动等不施以苛责,有利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孩子虽在校,家长也有责,校园安全须共同守护”。
司法实践提供了界定校园责任的审慎态度,要在确保学生安全与维护教育活力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责任的界定应当基于事实和法律,而非情绪和舆论。校园安全是共同的责任,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和理解。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能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新一代。解开校园“无限责任”的安全锁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当安全问题不再成为教育的枷锁,我们才能期待教育真正回归本质。
来源:半月谈新媒体
支部学习、时政教育,就用半月谈基层党建学习系统。更多半月谈基层党建学习系统详情,尽在主页橱窗。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