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武汉市气象预警中心:八分山新一代天气雷达已正式运行

探访武汉市气象预警中心:八分山新一代天气雷达已正式运行

00:00
07:17

6月18日,武汉入梅首场降水来袭,这也意味着高温季节即将来临。九派新闻从武汉市气象台获悉,整个梅雨季预计持续至7月中旬,出梅后将正式进入盛夏时期,开始进入37℃-38℃的连续高温天气。

武汉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袁凯告诉记者,梅雨期间,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将经历长时间的阴雨连绵,降水量增多,日照时间短,空气湿度较高,强对流天气也时有发生。那么,气象部门是如何监测暴雨和高温天气的?记者探访了武汉市气象预警中心。

预警中心现场。图/九派新闻记者 曾怡婷

17日下午,九派新闻记者来到武汉市气象预警中心,看到巨大的屏幕里涵盖了“监测+预报+服务”等多方面功能,显示着降水实况、温度实况、精细化天气预报等气象信息。

预警中心现场。图/九派新闻记者 曾怡婷

武汉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专家秦建峰介绍,目前,武汉市气象部门通过300多个各种各样的气象观测设备来获取气象信息,包括地面自动气象站、天气雷达、高空观测系统等,能实时监测武汉上空的大气状态,并以分钟级的时效将信息传入气象大数据平台。

他说,“气象信息还会集中汇集至预报员的业务平面上,他们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研判未来的天气趋势,并向市民们提供预报服务。”

【1】每天通过人工施放气球进行3次高空观测

秦建峰表示,高空观测和垂直观测是现在数值天气预报中很重要的一类观测资料。目前武汉有一个国家高空气象观测站,每天通过人工施放气球进行3次高空观测,观测高度可达到30km,获得的数据资料参与全球交换。

工作人员为气球充气。图/武汉气象

每天的02时、08时、20时是人工施放气球的三个时间段,通过约1.5m直径的气球携带探空仪,可以测量从地面到30km高空之间大气的温度、气压、湿度等气象要素,并将秒级观测数据实时收集回来。

【2】投入运行全国最先进的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

武汉新一代天气雷达项目双螺旋形塔楼位于江夏区八分山次高峰,从远处可以看到,巨大的球形天线罩矗立在90米高的塔顶。

江夏区八分山新一代天气雷达。图/受访者提供

秦建峰告诉记者,这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于今年5月1日正式投入业务运行,成了全国天气雷达监测网的重要组网雷达,是武汉区域气象防灾减灾的新“千里眼”和“顺风耳”。

他解释,该雷达为双极化技术体制,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也比原来更高,能够“看”得更加精细,整体的探测能力更强。另外,江夏区八分山雷达投入使用后,雷达探测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提高了全市雷达探测覆盖能力,对武汉市灾害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江夏区八分山新一代天气雷达。图/受访者提供

秦建峰表示,为进一步完善雷达监测网,尤其是进一步提升多波段雷达协同组网监测能力,目前正在建设7个先进的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天气雷达,建成后全市雷达探测覆盖率可提高到98.5%。

【3】强对流天气预警信号提前量达45分钟

秦建峰介绍,目前,武汉市气象局已经初步建成了天空地一体化的气象监测体系。“天”指的是气象卫星;“空”指高空观测,包括天气雷达、人工施放气球的探空系统、大气廓线垂直观测系统等;“地”指的是地面气象站,实时监测地面的气象实况。

“这么多气象设备,可以针对重要天气过程和重点区域,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全时、全域气象观测。不同的观测设备具有不同技术特点和性能优势,有的‘看得远’,有的‘看的细’,有的适合不同的天气场景,通过多种设备可以实现观测手段的优势互补。”他说。

记者还了解到,在多种气象监测设备的支撑下,气象部门构建了从实况、短时临近、短中期、延伸期的无缝隙智能数字预报业务体系并滚动更新。2023年以来,实现强对流天气预警信号提前量达45分钟。

秦建峰表示,未来,武汉气象部门将持续优化地面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建成400余套地面自动气象站,全市平均站间距将达到4.5km,中心城区平均站间距将达到2.6km,还将在重点区域构建1km*1km精细化气象观测示范区,使地面气象观测能力大大提升。

另外,其还将在武汉的东、南、西、北方向和天气过程上游、下游区域,建设6套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实现温度、湿度、风、云等气象要素垂直廓线的分钟级观测。今年中国气象局已经立项准备在武汉高空气象观测站同址建设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和北斗探空系统,届时武汉市大气垂直廓线探测场站平均间距将达到约30km。

总体而言,武汉市气象局将紧紧围绕气象防灾减灾和服务需求,推进“气象监测预警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等重点项目,构建地面、雷达、垂直“三个重点,专业网“一个特色”的站网格局,建成布局科学、立体精密、智慧协同的气象监测网,进一步提升气象精密监测能力。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