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表示,要优化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变量。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是法律明确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潘功胜认为,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结构转型,实体经济需要的货币信贷增长也在发生变化。货币信贷总量增长速度的变化,实际上是我国经济结构变化,及与此相关联的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变化的反映。
同时,未来还要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
M1统计口径偏窄导致增长被低估
潘功胜在会上指出,我国M1统计口径是在30年前确立的,随着金融服务便利化、金融市场和移动支付等金融创新迅速发展,符合货币供应量特别是M1统计定义的金融产品范畴发生了重大演变,需要考虑对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进行动态完善。
“个人活期存款以及一些流动性很高甚至直接有支付功能的金融产品,从货币功能的角度看,需要研究纳入M1统计范围,更好反映货币供应的真实情况。”潘功胜指出。
据了解,目前我国M1统计口径仅包括现金和企业活期存款。实际上,随着电子支付快速发展,个人活期存款的流动性不断增强,同时许多货币基金和理财产品也都可以随时申赎,这些资金往往类似于计入M1的企业活期存款,可以随时、直接转变为购买力而基本不受限制。相比之下,美国和日本的M1中都包含个人活期存款,美国还包括货币市场存款账户等。
事实上,市场此前亦有观点认为,M1统计口径偏窄,这也导致了近期M1的增速被低估。根据央行数据,5月M1余额64.68万亿元,同比下降4.2%,而今年以来M1的增速总体放缓。
中金公司在研报中提出,与M1类似但没有纳入统计口径的资金还包括居民活期存款、现金管理类产品、第三方支付机构备付金,这三类资金都具有类似M1的特征。若将以上三类资金纳入,4月M1增速大概在0.6%-1.1%之间,而非同比下降1.4%。
东方金诚宏观首席分析师王青亦预计,假设当前已将个人活期存款 等金融产品纳入统计,4月M1同比增速为正值,5月的降幅也会明显收窄。
不过,王青还指出,即使将这些金融产品纳入统计,近期M1增速仍会出现较大幅度下行。这主要源于金融“挤水分”压低新增企业贷款规模,进而影响存款派生,导致企业活期存款增速承压。
王青还表示,计入金融产品,且剔除金融“挤水分”影响,近期M1增速也处于偏低水平,背后是当前物价水平偏低,企业经营面临较大压力,经营和投资活跃度偏低,而房地产行业持续调整对居民消费影响也比较大,都抑制了企业和居民存款的“活化”。
未来可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关注
在本次讲话中,潘功胜还指出,未来可以继续优化货币政策中间变量,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当货币信贷增长已由供给约束转为需求约束时,如果把关注的重点仍放在数量的增长上甚至存在“规模情结”,显然有悖经济运行规律。需要把金融总量更多作为观测性、参考性、预期性的指标,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的作用。
事实上,此前我国对金融总量指标比较关注,目前已在不断优化调整。过去,货币政策曾对广义货币、社会融资规模等金融总量增速设有具体的目标数值,近年来已淡出量化目标,转为“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等定性描述。
“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结构转型,实体经济需要的货币信贷增长也在发生变化。”潘功胜表示,货币信贷总量增长速度的变化,实际上是我国经济结构变化,及与此相关联的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变化的反映。
王青认为,当前房地产、城投两个主要行业都处于调整阶段,而作为此前的信贷“两大户”,其信贷需求收缩,并且正在偿还存量贷款,这会不可避免地影响信贷总量增速。而当前政策面的重点是盘活以上存量贷款,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做好“五篇大文章”。
另有业内分析人士告诉贝壳财经记者,我国货币信贷正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带来信贷需求“换挡”。传统高度依赖信贷资金的重工业等行业信贷需求趋于饱和,轻资产服务业占比持续提升,占用信贷较少。加总来看,贷款增速自然会有一个换挡减速的过程,未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会依赖信贷规模的高速扩张。
“拉长时间维度看,金融规模指标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相关性也在逐渐减弱。”上述人士指出,我国长期高度关注货币供应量和信贷等总量金融指标,潜在假定是其与经济增长高度相关。但随着金融深化和经济结构转型,这种相关性正在减弱。历史上,主要发达经济体都曾关注过类似的总量指标,但随着金融脱媒加剧,又逐步淡化并放弃盯住这些指标。
有市场研究表明,2015年以前,我国M1与工业增加值增速的同期相关系数接近50%,但2015年以后降至15%;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逐年减弱,1953-1977年、1978-1993年、1994-2007年、2008-2022年,我国每增加1元信贷投放,相应的GDP分别增加1.636元、0.988元、0.935元和0.489元,带动效应大幅弱化。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