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原校长曾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 专业解读

电子科技大学原校长曾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 专业解读

00:00
05:51

6月15日至16日,“全球前沿科学50人智库论坛”在成都举行。论坛聚焦全球视野中的新质生产力,设置了人工智能及信息技术、生物科技、生命科学、航天科学、人文科学等分论坛,吸引了多位全球顶尖科学家参与研讨。

全球前沿科学50人智库论坛

管理科学与金融工程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原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勇在论坛上表示,“全球前沿科学50 人智库论坛”致力于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前沿科学交流平台。本届论坛聚焦“全球视野中的新质生产力与面向2035、2050 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期待通过思想的碰撞和深入研讨,产生一批创新性的思想成果,为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有益启迪。他认为,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应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

曾勇 图据电子科技大学

第一,要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探究工程背后的机理,发现新的科学问题。 “今年初,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李言荣院士在中国科学报发表文章,提出‘当前我国科技创新的关键是解决从 1 到 0 的问题’,引起大家的共鸣和热议。在人类科技史上,工程常常走在前面,工程应用实现后,反过来挖掘背后的基础理论问题,并发现新的科学现象,也就是‘1→0’的过程。”曾勇谈到,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例如人类一直致力于开发计算机器,从中国的算盘到埃达∙拜伦夫人的计算程式、以及查尔斯∙巴贝奇从纺织机得到启示发明的差分机,再到范尼瓦∙布什的模拟微分分析机,都是人类在机器计算领域探索实践应用的努力。然而,如果没有图灵提出的通用计算机理论、冯∙诺依曼在图灵基础上提出的通用计算机架构,加之肖克利在微电子领域的突破,哪有后来的 IT 革命乃至今天的数智时代?

第二,要将科技创新与产业有机对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形成实际的生产力。曾勇认为,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魂,但关键和落脚点应该是生产力。“科技创新与产业有机对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要加快中试平台建设,努力缩小大学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与市场化产品之间的鸿沟,破除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堵点;要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机制,探索建立‘高校—新型研发机构—企业’协同发展模式;要健全科技成果市场化投融资体系,大力发展科技金融,通过天使资金、创投基金、投贷联动、金融科技等方式撬动和吸引多元化投入。”

第三,要强化人才队伍支撑,以“学院派创业”为主体,培养具有颠覆性创新创业能力的领军人才。曾勇指出,教育和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跃升的基础支撑,他谈到,香港科大李泽湘教授和同伴创立的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一是与高校要开展合作,赋能高校新工科教育,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二是举办科创训练营,使学生快速了解产品创新全过程,并从中选拔富有激情和创意的创业学员;三是依托真实产业场景,定制设计思维课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定义产品;四是提供可靠性验证、中试车间、电子实验与测试等平台,为项目的转化落地提供支撑;五是搭建供应链体系,推动产品更加高效、低廉的迭代;六是在出海、渠道、品牌、资金等方面提供指导和支持。”

曾勇谈到,今年,四川省把人工智能作为全省 1 号创新工程,并以此 为切入点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若以人工智能赋能硬科技创业,成立智能产业科创基地,创办科创学院,整合电子科大和省内高校资源及完备的电子信息产业链资源,定能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为新质生产力培养更多具有颠覆性创新创业能力的‘新质人才’”。

据悉,论坛中还发布了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10余个面向2035、2050全球的前沿科学研究方向,涉及传统算力的极限、量子计算的未来、温室效应与地球温度、人工智能和伦理道德等议题。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