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

24.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

00:00
04:26
二四
《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注释
1.《诗·蒹葭》:即《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溪。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风人:原指古代采集民歌风俗等以观民风的官员。这里指诗人。
3.晏同叔: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属江西省)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官拜宰相,史有盛名。又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清丽含蓄。有《珠玉词》等传世。
4.“昨夜”三句:出自北宋词人晏殊《鹊踏枝》(一作《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
《诗经·秦风·蒹葭》一篇,最能体现诗人的深远意蕴。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蕴比较接近。只是前者显得洒落,后者显得悲壮。
赏析
“风人”即“诗人”,“深致”即达到精微、精深的境界。《蒹葭》中的主人公为求“伊人”而不顾道路险阻,在深秋季节反复“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这既可以理解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也可以理解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阐发的空间可以向深远推进。晏殊的“昨夜”三句,写秋季肃杀之景,又写主人公独自登高望远,而“望尽天涯路”一句,也完全可以引申为对理想的求索。所以说,《蒹葭》与晏殊的《鹊踏枝》都能使读者产生一种高举远慕之情,这大概便是两首作品的相似之“意”。
那么二者又何以一“洒落”、一“悲壮”呢?我们可以用王国维的境界说来进行分析。《蒹葭》写主人公反复追寻心中伊人而不可得,着重表现的是追寻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其中对人对物的叙写也都较为平和从容,并无人与物对立的明显迹象,因此更趋近“无我之境”,所表现的乃是一种不计利害而“溯洄从之”“溯游从之”的“洒落”之情。“昨夜”三句虽然纯用白描,但“凋”“独上”“望尽”等动词都隐含一种人与外物对立的意味,类似于“有我之境”,所表现的乃是一种明知望而不见却依然登高远望的“悲壮”之情。所以说这二者间又有一“洒落”、一“悲壮”的区别。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