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成长的个体,而不是被严密操控的“学习机器”。图/社交平台截图
据极目新闻报道,近日,江苏一家长在高考结束后,把放在儿子房间6年的监控拆了下来,并发文称“感谢监控陪了儿子六年”,引发热议。
对此,有网友称:“我家也装了!其实不是不尊重孩子,实在是没办法的办法,是跟手机、电脑、游戏在较量。”也有不少网友直言:“一句都是为你好,可以做出多么离谱的事”“窒息感满满”。面对网友争论,该家长回应称监控平时不会看,只是让孩子心里有个约束。
其实,类似的做法并非个例。此前,还有家长晒出影视剧《小欢喜》中英子同款的“透明玻璃书房”,并表示这样装修,就是监督小孩做作业的。
说实话,这些做法看似“上心”,本质上却是很偷懒的教育方式。因为家长更多是以不信任的视角监督孩子的外在行为,却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去分析这些行为表象背后的心理机制,引导他们形成真正的自驱力。如此一来,即便孩子表面顺从,也可能只是糊弄着“表演好学”,是被动地被推着走。
同时,这样令人感到窒息的做法,也不利于保护孩子的个人隐私。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应当享有私人空间和成长的自由。而中学时代的学生,也已经有了基本的隐私意识。就此看,家长前述做法,显然并没有尊重孩子的个人隐私。
而且,在这种监控模式中,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处于被凝视、被评判的状态中,其作为独立个体的自我意识显然是被压抑的。要知道,学业并非人生的全部,高中不仅是冲刺高考的关键时期,更是养成独立人格,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兴趣爱好和自律性的重要阶段。
试想,如果闲暇时与同学打电话聊聊天,学习累了想刷刷短视频放松一下,或是就想在床上躺一会儿,此时还要顾及头顶上的监控,这样的生活该有多么窒息。如此密不透风的环境下,真实的自我又如何能舒展成长?长此以往,只会增加亲子关系的隔阂,逼着孩子以伪装、躲藏等方式关上“心门”,隐藏真实的自我。
现实中,高考结束后,一些家长会舒一口气地摘下监控,认为其成功完成了历史使命。殊不知,这种监控模式的负面影响并不会就此停止。其大概率会成为一种巨大的思维惯性,伴随孩子进入大学阶段。
比如,监控下长大的孩子,习惯于迎合他人的期待,完成外界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可进入大学后,会发现不管是学业还是职业规划,都存在着多条可能的路径,关键要看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而长期被父母掌控的学生,由于未经自我决策的锻炼,就可能会“习得性无助”,因为缺乏人生目标而陷入迷茫和空虚中。
此外,也不排除一些学生会在脱离监控环境后失控,“报复性”地玩游戏、刷视频,弥补曾经被压抑的需求。让人窒息的监控管理下,即便能取得一时的成绩“胜利”,也会给孩子的发展留下诸多隐患。
说到底,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成长的个体,而不是被严密操控的“学习机器”。这也提醒家长,要拉长时间的维度,跳脱一味看成绩的执念,学会以信任、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发展,用平等、尊重的态度经营亲子关系。
不要高看人性,特别是未成年人,
不经他人苦,莫指他人错。
孩子换衣服都得担心,完全没有安全感和隐私。这么做太差劲了。
能理解,确实不支持。指导教育,指正三观要紧。管教出来的孩子,走上社会成不了才的。应该给孩子足够的尊重。至于借口“孩子不懂事”的家长,那真是错误的认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家长的无言之教,也就是行为(品德),占孩子成长成什么样,占80%不止。
有几个孩子刷刷短视频就能停下来了。我家已经上大学了,从来没装过监控,但是我能理解那些装监控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