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张其成。我先说一个故事:话说有一个叫王蓝田的人,脾气特别急,急到什么程度呢?有一次吃鸡蛋,他用筷子扎鸡蛋没有成功,又急又气就把鸡蛋扔到地上。鸡蛋落地之后欢快地旋转不停,在王蓝田看来就是故意示威,他腾地跳下床来用脚踩,还是没有踩到。王蓝田勃然大怒,又从地上捡起鸡蛋放入口中,把鸡蛋嚼碎了再吐掉,最终也没吃到鸡蛋还气了个半死。这个故事记录在距今1600年前的一本故事集《世说新语》。我为什么说这个故事呢?这是我看到《道德经》第二十三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马上想到的。狂风爆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人的脾气性格也是这样,越着急越坏事。
我先读一下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这一章一开头四个字“希言自然”是一个著名的金句。字面意思是少言语才合乎自然。“希言”的“希”是少的意思,“自然”不是大自然,而是自然而然,是天地万物本来的样子。前面几章老子多次提到要少言少说甚至不说,比如“行不言之教”、“悠兮其贵言”、“多言数穷”,这里又一次提出“希言自然”。这几个“言”字,按字面解释,就是说话,要少说多做,言多必失,言多往往会浮夸,会说大话,说假话,说谄媚的话,说伤害人的话,所以要“希言”“少言”“贵言”甚至“不言”。为什么说是少言语才合乎自然呢?因为一个正常的人在正常状态下不必要说浮夸的话、说大话、说假话、说谄媚的话、说伤害人的话,凡是喋喋不休都不是正常的状态,现实中我们都会讨厌那些喋喋不休的人。这是“希言自然”的第一层意思,但要注意老子主要是针对统治者说的,所以这个“言”字含有政教法令的意思。“希言”就是少推行政令、少使唤百姓、不要朝令夕改等意思。“希言自然”,就是不扰民,让百姓过上恬淡自然的生活。否则就像十七章所说的百姓对统治者“畏之侮之”。
老子接着说:“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狂风不会持续吹整个早晨,暴雨不会持续下一整天。“飘风”是一种什么风?就是疾风、旋风,龙卷风一类的风。河上公注:“飘风,疾风也。骤雨,暴雨也。言疾不能长,暴不能久也。”“飘风”、“骤雨”是一幅多么形象的画面!看起来真是汹涌、猛烈,可是却不可能长久。越凶猛的东西寿命越短,越柔静的东西反而寿命越长。我们的人生也莫不如此,我们会有成功辉煌的时刻,但那是不长久的,最后还是要返璞归真,回归宁静。老子为什么要说到狂风暴雨?这是用自然界狂风暴雨来做比喻,“飘风”、“骤雨”比喻暴政。老子给当政者提出一个警示,如果用暴政——用苛捐杂税剥削人民,用严酷政令束缚人民,那么必然不会长久。狂风暴雨必定不会长久,说明统治者要施行暴政、强取豪夺,虽能逞凶于一时,不能逞凶于一世,必定不会长久。所以要“希言自然”,要“清静无为”。
接着老子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谁造成这种现象?是天地。天地尚且不能长久,何况是人呢?河上公解释“天地至神,合为飘风暴雨,尚不能使终朝至暮,何况人欲为暴卒?”天地神灵,造出狂风暴雨都不能够让它持续一整天,何况人施行暴政呢?就更不能长久了。老子不愧是一个伟大的预言家,后来的事实确实如此。以两个大一统的朝代秦朝和隋朝为例,由于施行暴政、苛政,人民被迫揭竿而起、奋起反抗,结果秦朝存在了14年,隋朝存在了37年。
有人可能会问了:这里说天地不能长久,可是前面第七章却说“天长地久”,那么天地到底能不能长久呢?其实这两个地方说的“天地”的内涵是不同的,“天长地久”说的是天地之道,强调的是天地之道的“不自生”,不是为了自己而生存,所以才能长久。这里说的是天地现象,飘风骤雨是天地造出的一种现象,当然不可能长久。再说就是天地本身也是不能长久的,从现在的科学角度来说,日月星辰和地球都有毁灭的一天。再说人更是不可能长长久久,个人寿命最长也不过一百多岁,人类到目前为止也不过几百万年,直立人生存年代距今大约170万年至30万年前,以后还能不能延续一百万年还是个问题。天地万物的生生灭灭本身就是天地之道,天地之道是公平的,是有规律的,有生必有灭,有盛必有衰,成熟越早衰退越快,来得越猛去得越快。
所以老子说:“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所以按道做事的人,就会与“道”相同;按“德”做事的人,就会与“德”相同。失去“道”和“德”的人,也就是不按照“道”和“德”做事的人,他的行为、结果也会失常。这三句话说明人的行动是跟随目标而变化的,设定什么目标就会采取什么行动,也就会导致什么结果。这里同样是针对统治者说的,如果统治者设定“道”的目标,按照“道”来做事,就会遵循天地自然规律,他的施政策略也就会无为而治,百姓的生活也会自由自在、悠然自得。这里用了三个“同于”。就是要混同,不要隔着一层。比如求道的人,就要与道融合成一体,那么他的所有行为自然都是道的体现;从事德性修养的人,就要与德性融为一体,那么他的所有行为自然都是符合德性要求的;想要失去道与德的人,就会与道和德相分离,那么他的所有行为就自然不会符合道和德的要求。
反过来说:“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行为与“道”相同的人,“道”也乐于帮助他、接纳他。与“德”相同的人,“德”也乐于帮助他、接纳他。与失道、失德相同的人,失道、失德也乐于跟随他、接纳他。这三句话其实就是《周易》所说的“人以类聚,方以群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招来同类的人,就会做同类的事情,采用同类的行为,这就是同频共振,最后会有同类的结果。
最后老子说:“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如果诚信不足,那么别人必然不信任他,不会以诚相待。统治者没有诚信,老百姓就不信任他,也不会对统治者讲诚信。对普通人来也是如此。反之,“信足焉,有信焉。”如果有诚信,别人就会信任你,也会以诚信对待你。
老子是在强调一个铁的规则——那就是因果报应的规则,如果某一位统治者遵循的是清静无为的“道”和“德”,那么老百姓必定会回报你清静、柔顺的“道”与“德”;你以诚信对待人民,人民必然回报你诚信,你的统治才能长久。这个因果律,佛家说的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立即就报”,儒家说的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它是规律之道。这一点任何人都改变不了。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呢?请听下一讲。
相信“道”就要遵循“道”,按照“道”来做人做事,而少说话、少做人为的事就是信和遵“道”的表现,其结果自然也是和“道”一致的。
飘风不终朝 骤雨不终日 否极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