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乃彦:论文不必抵制AI,但更需具备创造性|九派访谈

冉乃彦:论文不必抵制AI,但更需具备创造性|九派访谈

00:00
10:26

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式现场。来源:新华社

今年,全国多所高校发布相关规定,明确将对毕业设计中的生成式AI内容占比进行检测,并对AI代写在论文中的比例等问题作出规范。

如何看待这一新的趋势?在技术革新主导的论文写作实践中,需如何建立起新的规范,乃至改革学位论文制度本身?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是否应该设立不同的考核机制?如何构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北京教育科学学院副研究员冉乃彦分享了他的思考。

九派新闻:据报道,今年以来,全国多所高校试行或出台相关规定或办法,对论文中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占比进行检测。您如何看待这一新的趋势?您认为这一行动有什么必要性?

冉乃彦:人工智能的出现,确实在应用上给作者带来很多的便利,所以高等学校在目前提出这个措施是有必要的,就像查重防止学生们有投机取巧的做法,利用人工智能减轻劳动。另外,目前的学生不是很善于独立思考,他的认知方面可能也不够丰富,所以,可能会利用人工智能的软件丰富他的论文内容。因此,这种措施是很有必要的,可以把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占比较高的论文筛选出来。这是筛选的第一轮。

九派新闻:从图书馆找文献,到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出现后,论文写作的模式不断变化。在技术革新主导的论文写作实践中,您认为需如何建立起新的规范,乃至改革学位论文制度本身?

冉乃彦:从哲学角度来说,人工智能究竟还是属于技术方面,不可能最终全部代替了人类的智慧,这点在走向上是比较明确的。但是现今,有些夸大了人工智能作用,甚至夸大到说有替代人类的危险。这个是一种研究不准确的表现。实际上,哲学上已经很明确,人工智能是解决知识和技术的问题,真正的人类的智慧表现在自我意识,表现在价值观这些方面,这些是人工智能永远不可能代替人类的。

大众需要理解论文的本质的特点是什么?是创造。论文不是说单凭抄点儿知识,鹦鹉学舌能解决的。论文的核心或者本质是作者本人的创造性思维、创新的观点,这是论文的本质。从现在的人工智能来看,它不可能解决创造问题。而且从另一个角度,现在学生对于现实的研究或者是参加实践还是很不够的,由于接触时间少,学生的思维是比较宽泛和空洞的,并没有自己的深切体会,这时候就不可能产生一个属于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写论文,研究论文应该从创造性这一点来做区分,这点是人工智能不能完全代替的。

九派新闻:有专家认为,目前的论文考核制度是精英化教育时代设立的,从趋势上看,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普及化。当前的论文评审机制已落后于时代要求,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应该设立不同的考核机制。您如何看?为什么?

冉乃彦:对于考核机制的作用,我认为最主要是要考核出作者本人的创造性在哪里,这是考核的本质问题,所以各种方法只要用这一条检验,那就能够看出是不是合适了。至于说要根据目前设置不同层次的不同级别的考试机制,这个我也没有不同意见。但我主要想强调刚才说过的,不管是哪个层次最主要考出它的原创性,它的创造性。如果这个发现不了,那就没有价值。

学生的论文的根源是很复杂的。前面我谈到了关于人类和这个人工智能的区别,人类是有自我意识的。自我意识怎么产生?一定是在实践里产生。现在的学生广泛的缺乏实践生活,所以他自我意识发展的不够成熟。学生的价值观和创造性是依靠自我意识才能建立,自我意识不够成熟所以价值观也不够坚定和正确,创造性无法发挥。

九派新闻:正如您提到的,原创性是论文的主要特点之一。您如何评价AI对论文的利弊?如何确定界限和范围?

冉乃彦:AI对论文的影响需要辩证的看待。从好的方面看,AI为论文写作带来了诸多好处。学生用它可以获得从选题到文稿质量提升、从统计分析到图表设计等帮助,几乎覆盖了学术论文写作过程的全部。通过AI,学生的论文的论点有可能比较全面,论据比较丰富。从不利的方面看,AI是对已有的信息的整合,缺乏创新性。如果过度的依赖AI辅助,缺少了使用者的深度参与和批判性思考,论文的论点容易堆砌,没有亮点。论文整体也将缺乏创新性的内容。

论文的原创性是本质特点,或者说论文需要具有学生的个性的特点,因此在第一轮筛选后,学校需增加专家面试环节,专家根据论文提出问题,和作者展开讨论。通过专家深入个别研究,确定学生的论文使用AI的界限和范围。

7月6日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会现场拍摄的特斯拉机器人。来源:新华社

九派新闻:面对AI等新技术的冲击,国家,高校等需采取哪些措施才能维护学术界的公平 ?

冉乃彦:我的建议是第一轮的筛选之后,需要专家来点评和论证。在看了论文的基础上,可能会筛选出一批比较优秀的论文,但是这些论文作者的原创思想和创新可能还无法定夺。我们需要进行第二轮,通过一个专家小组来对论文作者逐各的面试。通过专家审核的程序,专家能够加深对作者的了解的程度,在看了论文之后,专家当场和论文作者对话,提出若干针对性和深度的问题,可以鉴别出作者的原创性的观点,对问题的认识的深度以及作者的水平。

AI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些挑战。比如有的单位为了利益,使用质量很低的软件。有的媒体夸大AI的作用,做虚假宣传。这些都需要进行国家管控,出台相应的措施。

九派新闻: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的教与学都提出新的挑战。从长远看,除了技术监测,如何构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

冉乃彦:在今天人工智能出现的发展的情况下,如何让人才培养走一个更加高效和正确的道路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现在的人才培养,我感觉有两个问题比较重要,一个就是学生的价值观问题,一个是学生的实践锻炼的问题。

现在看起来,基础教育当中的学生的状态并不乐观。现在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价值观的培养来看,学生还是受家庭的影响比较多,就是说并不是像我们所期望地树立更加宏大的目标。大多数学生都是想过安逸的生活,找一个挣钱多的工作作为他们的目标。这个情况下,我们培养人才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说价值观的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来源主要受家长的价值观,老师的价值观,还有社会的影响造成。

学生的生活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整天是忙于做题考试,所以他们的生活处于一个很空洞的处境,生活主要被考试刷卷子包围,所以他们并不了解真正的生活,也没有实践能力。而这些缺陷是人工智能查不出来的。所以缺乏实践能力是当前孩子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再有就是思维的特点,人工智能基本是对于已经有的知识进行整合,但是实际上现在更需要的是对知识的盘活的能力,也就是说把当前世界上复杂的知识连接在一起,变成新的有用的知识,这不是简单的靠人工智能能解决。这需要我们学生本身的日常的对思维的锻炼。现在客观事物是很复杂的,而我们认识复杂事物的时候往往采取了碎片式的,片段式的,不能真的认识复杂的事务。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