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新一期《读者》时,
其中一篇名为《逆境和脚手架》的文章开头便吸引住了我。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困境:某一天你突然发现,自己的能力好像到头了。你不是不勤奋,但是成绩突然就不再提高了,怎么练都难以有寸进,你仿佛进入了死胡同。
是不是继续加倍努力,再坚持一下,奇迹就会出现?”
是啊,人生不同阶段对努力有不同的定义:
读书时,很多同学挑灯夜读,想在奋笔疾书中搏一个好成绩;
工作时,很多人兢兢业业,想要在职场中闯出一片天地。
然而,并非所有的努力都有一个好结果,很多人的努力与收益并不成正比。
正如李尚龙所说:
“那些所谓努力的时光,真的头脑风暴过了吗?真的走心过了吗?真的问心无愧了吗?”
若只是浮于表面的努力,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根本不堪一击。
很多人由于缺乏清晰的目标和计划,虽然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最终却劳而无功。
“无效努力”,真的会废掉一个人。
“机械式努力”,会让你失去核心能力
豆瓣上,有个叫“杀死伪勤奋”的小组,里面有一句很扎心的话:
“机械式努力的背后,不过是一种肌肉的习惯性运动,这看起来是勤奋,其实是脑子的偷懒。”
机械式努力的人,总想用战术上的勤奋,代替战略上的懒惰,他们没有深度思考和提升自己的习惯,最后只会在一事无成中陷入茫然。
《思考力的快慢》一书中,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在一个小镇上,住着一个爱好写作的年轻人。
他每天笔耕不辍,但是写出来的小说却无人欣赏。
他很沮丧,就去教堂问神父,为什么自己夜以继日地写作,作品却没有任何进步。
神父经过询问,才得知年轻人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都在努力写作。
之后,神父一语道破年轻人的问题所在:“
你所谓的勤奋,不过是
重复且长时间的无尽忙碌,
并没有什么难的。只要条件具备,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
难的是思考,没有思考,你的小说就没有灵魂;没有思考,你的勤奋就没有意义。”
很多人对格拉德威尔提出的“一万小时”定律深信不疑:想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一万个小时的锤炼。
然而,不是所有人只要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就能获得理想中的成果。
因为格拉德威尔真正想告诉我们的是,那些取得非凡成就的人,都是进行了持续且行之有效的学习。
而机械式努力,只是用千篇一律的坚持安慰自己,以为自己在努力地改变生活,却看不到任何阶段性的成果。
仅凭主观臆断便去埋头苦干,人生路很难走远,最终只能在原地转圈。
没有深度思考,所有勤奋都是白搭。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不是努力的程度,而是思维的深度。
摆脱低质量的勤奋,养成思考的习惯,才是你人生进阶的第一步。
“从众式努力“,会让你活在别人的剧本里
有心理学家指出: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不要盲从他人的想法。
可生活中,总有些人过于相信别人的经验,还没经过深思熟虑便陷入了“从众式努力”。
网上有位博主分享过自己的故事:
博主有一份不错的工作,生活质量尚可。
可看到很多人做副业,他也很心动。
于是,博主很快便开展了一项副业,为了平衡工作和生活,他也学别人熬夜努力。
为此,博主经常忙到凌晨两三点才休息,刚开始还很开心,在有限的时间内做了这么多事,感觉生活很充实。
但连续3个月后,他的身体就吃不消了,健康亮起了红灯,他不得不放下一切接受治疗。
最终,他非但没实现副业创收,反而在“从众式努力”中拖垮了自己的身体。
“从众式努力”的本质是踩着别人的脚印前行,误以为找到了一个安全区域,却没考虑自己的承接能力。
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适合别人的未必适合你。
遗憾的是,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总是复制他人的轨迹,就会剥夺自己选择的权利,这种努力难成大器。
要学会在“从众式努力”中抽身,去提升认知,站在全局视角思考问题。
这时你会发现,在适合自己的节奏里努力,不仅能做出精准的决策,还能找到更顺遂的路径。
成年人最大的清醒:停止“无效努力”
有人说:“比不努力更可怕的,是无效努力。”
努力没有成效的时候,我们不妨停下来,检讨一下自己。
1.先选对方向再出发
俗话说: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两只蚂蚁想翻越一堵墙,一只蚂蚁来到墙脚就毫不犹豫地向上爬,可每当爬到一半时,由于筋疲力尽便会跌落下来。
另一只蚂蚁先观察了周围的环境,再从容不迫地绕过墙去。
生活中,有些人在不停地努力着,可方向错了,不仅白忙一场,还会在筋疲力尽中陷入沮丧。
当你发现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时,不如暂停一下,仔细审视一下自己努力的方向。
是否被既有的路径迷惑?是否被狭隘的视野困住?
要知道,奔驰千里的列车,是有铁轨为它引路;踏浪前行的航船,是罗盘在为它导航。
文章开头提到的那篇文章里也给出了同样的办法:
“认知科学家韦恩·格雷和约翰·林德施泰特在考察了100多年间有关进步的各种数据后,发现一个规律——成绩停滞不前的时候,你要提高成绩,就必须先让成绩降下来。也就是说,你得以退为进。
这是因为你必须换方法。旧方法只能让你走这么远,而你对新方法还不熟练,所以刚换方法时你的成绩一定会下降。这时,下降代表进步。”
我们想要获得正确的方向,就需要把目光放长,修炼自身能力,提升认知领域。
把行动与目标进行对比,当我们不断缩短行动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就会有无穷的动力与清晰的方向了。
2.找对方法再做规划
看到别人提出的好方法,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慨: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事实上,不是想不到,而是很多人面对问题时往往会自乱阵脚。
正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一群小朋友看到一名小伙伴掉进水缸里只知道哭喊,唯有司马光冷静沉着,在危急关头想出了解救的方法。
随着时代的进步,很多前人用过的方法如今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有小朋友说:如果现在有小伙伴掉进水缸里,我可以给他一个救生圈,也可以给他一根绳子,这是比砸缸更省力的方法。
确实,每个人条件不一样,生存环境不同,即使面对同一个问题,所用的解决方法也不一致。
就像一道数学题,可以有多种解法。
无论问题简单还是复杂,只要多动脑、勤思考,利用好当下可利用的资源,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3.定期复盘进行优化
联想的创始人柳传志说:“复盘至关重要,通过复盘总结经验教训,尤其是失败的事情,要认真、不给自己留任何情面地把这个事情想清楚。
把事情想明白,然后就可以谋定而后动了。”
为此,不管多忙,他都有一个习惯:一个礼拜挪出半天时间进行复盘。
我们也一样,做事情停滞不前时,就需要定期复盘。
盘点过往的经验,分析原因,把薄弱的地方提炼出来进行针对性训练。
训练完及时总结经验,对的保留,错的标记出来避免再犯,争取每次复盘都进步一点。
长此以往,一针见血便能找出问题的关键。
人生的悲哀,莫过于没有思考地埋头苦干,还要美其名曰“勤奋”。
正如村上春树所说:“有些自我囚禁的牢狱,并非被人凭借暴力关进去,而是自己走进去的。”
一个人的成长,不是简单地做到勤劳就可以,而要将勤奋聚焦到重点上,才能成就与众不同的自己。
唯有跳出无效努力的怪圈,赢得对生活的掌控感,方能拥有更好的人生体验。
愿我们懂得厚积薄发,以缓克急,不浪费一丝努力,精准勤奋,和美好不期而遇。
讲的很好,喜欢听👂
👍
一楼大平层
声音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