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界的大咖,黄道婆

纺织界的大咖,黄道婆

00:00
07:48
大家好!我是笑尘,今天来说说纺织业供奉的女神-黄道婆。黄道婆人家可是南宋淳祐年间咱们上海华泾镇土生土长的一枝花,约莫在那个1245年的时代,就在乱世烽火、老百姓日子过得比苦瓜还苦的时候,她响亮亮地哭着来到这个世上。才12岁的小丫鬟啊,就被逼无奈嫁到人家当童养媳,可人家小丫头片子骨子里硬朗得很,愣是脚底抹油,一路狂奔跑到了海南岛最南边那个崖州,也就是今天的广东海南岛崖县崖城镇。


海南的黎族同胞们,他们种棉花那历史久得能编本书,技术贼牛,就连南宋那帮皇上佬儿都巴巴地等着他们的棉布进贡呢!黄道婆就是在这片热土上,凭自己的机灵劲儿,加上那股子刻苦钻研、死磕到底的精神,跟着黎族兄弟姐妹们一块儿摸爬滚打,愣是练就了一身顶呱呱的纺织绝技,妥妥滴成了纺织圈的大拿!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眨眼间黄道婆在海南过了二十多个春夏秋冬,心里那个思乡之情简直比海还深。终于,在元成宗元贞那个年代,咱黄姐揣着自己心尖上的宝贝——踏车、椎弓那些纺织神器,回到了阔别已久的乌泥泾老家。可叹那时的老家虽也种棉花,但技术还是停留在原始社会阶段。不过,黄道婆有两把刷子,她把黎族那套先进的经验跟汉族传统的手工艺一结合,咔嚓咔嚓改良了一大堆生产流程,还捣鼓出了不少新鲜出炉的工具,然后二话不说,一股脑儿全传授给了乡亲们。这一下子,松江地区的棉纺织技术噌噌噌地往上升,直接跨入新时代!


黄道婆亲手织出来的布料,那花色图案美得跟画一样,十里八乡的人巴不得挤破头去学两手。咱们黄姐就跟个永动机似的老师傅,愣是带出了上千个徒弟。自此以后,乌泥泾产的棉被那是名声在外,卖得那叫一个红火,老乡们的日子嘛,也是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升!


黄道婆走后,乡亲们那个眼泪流得跟断了线的珍珠似的,为了纪念她,专门盖了祠堂,每年雷打不动地祭祀一番。虽然她没干过啥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甚至连个正式的名字都没能在史书上留一笔,但这黄道婆硬是靠一双勤劳的手改写了百姓的生活,所以大伙儿都稀罕她,敬重她!


在上海老城区那边,原来还有黄道婆禅院、黄道婆庵和先棉祠这些地标性建筑。现如今,只有龙华村的那个黄母祠(也有人叫它“先棉祠”)还在,清朝雍正六年建造的,如今就坐落在上海植物园里面。黄道婆的坟墓虽然经历了风风雨雨,但在1957年时,上海市人民政府给它整修了一番,还立了块碑呢。到1962年又重新修缮了一次,瞧着还挺崭新的嘞!


每年四月份,赶上黄道婆生日那天,那些学纺织的小姑凉们都争先恐后地过来拜一拜,求这位纺织女神保佑她们手艺精进。于是乎,黄道婆便成了全国织女们心中至高无上的女神,她的故事一代代流传,成了个大大的美谈!


话说黄道婆这纺织女神的名号在民间越传越响,甚至有些夸张到什么程度呢?据说有一天,有个刚学纺织的新手小妹对着自家的纺车发愁,因为她怎么也弄不明白为啥线总绕不好。这小妹灵机一动,决定去黄母祠求个签问个吉凶,看祖师奶奶能不能显灵指点迷津。


她跑到祠堂前,毕恭毕敬地烧香磕头,嘴里还念叨:“黄道婆祖师奶奶,您要是真有神通,就让我这手里的线团自动解开吧!”嘿,你还别说,这话音刚落,一阵清风吹过,线团竟然真的自己散开了!小妹那个激动啊,差点没蹦起来,赶紧扯开嗓子喊:“谢谢祖师奶奶,我这就回去好好琢磨手艺,保证不再让您老人家替我解线团了!”


从此,这事儿就像一阵旋风般在十里八乡传开了,大家都说黄道婆不仅能教人纺织,还能隔空解线团呢!每回哪家的孩子学纺织遇到困难,家长就会半开玩笑地说:“再不用功,黄道婆祖师奶奶可要亲自上你家帮你解线团了,到时候丢脸可丢大发了!”


后来,为了让新手们少犯错,老手们还特意编了个顺口溜:“要想线不断,就得心手稳;若还不行,记得常去拜拜黄道婆,祖师奶奶教你做人做事不绕弯!”这一来二去,黄道婆不仅成了纺织技术的守护神,更是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笑谈的“线团救星”,真是让人不得不服这位接地气的“纺织界逗哏大仙”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