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消金疑似屡踩“红线” ,营收大涨背后是暴力催收?

海尔消金疑似屡踩“红线” ,营收大涨背后是暴力催收?

00:00
14:25

文|飞雪

来源|博望财经

海尔消金近期问题不断,先是放贷年利率屡屡触及监管“红线”,后有居高不下的高频率投诉率。伴随着监管趋严、新规不断出台+用户维权情绪高涨+消金产业加剧洗牌,其未来究竟能否一直“舒适”下去,还需打个问号。

01

营收与贷款不良率“双增”,贷款利率高企、屡碰36%“红线”

5月16日,海尔消费金融拟发行2024年第一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总规模为16.5亿元,其中优先A1级11.75亿元,占比71.21%;优先B级1.1亿元,占比6.67%;次级3.65亿元,占比22.12%。

发行报告显示,海尔消费金融本次ABS资产池为自2022年9月至2023年11月发放的53万笔贷款,加权平均贷款利率为23.36%,且主要集中在20%至24%,按照合同金额计算,占比达到96.65%。

营收上,2023年,海尔消费金融实现营业收入24.89亿元,同比增长45.56%;实现净利润3.65亿元,同比增长33.21%。

截至2023年末,海尔消费金融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则同比增长为2.34%,2020至2022年及2023年6月末,其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2%、2%、2.3%和2.31%。

营收与贷款不良率“双增”背后,则是海尔消金贷款利率高企、屡碰36%“红线”引发广泛关注。

据凤凰网财经调查报道,2024年1月24日,裁判文书网发布一则关于消费贷高息纠纷的判决文书显示,2021年8月25日,张强与海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 签订电子《个人借款合同》,合同约定借款6000元,借款期限3个月,借款年利率为36%。

因借款人于2021年11月26日开始逾期,尚欠本金1266.58元及利息。因此,海尔消金向河北省晋州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张强立即向海尔消金偿还欠款本金1266.58元,并判令以未还本金为基数,按年利率24%计算利息直至还完。

法院表示,对于海尔消金要求张强偿还欠款本金1266.58元的诉讼请求,予以支持,但对于海尔消金要求张强按照年利率24%计息的诉讼请求,予以否决。法院认为,海尔消金诉请按年利率24%计息,不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

对此,笔者经过对中国裁判文书网仔细搜索查阅,找出了该案具体的实际判决文书——《河北省晋州市人民法院民事判决 书冀0183民初4313号》。

在该文书中,该院经审理认定事实如下:“2021年8月25日原被告双方签订电子《个人借款合同》,合同约定借款数额是6000元,借款期限是3个月,利率年利率36%,还款方式是等额本息。”

无独有偶,2024年1月16日,甘肃省环县人民法院披露的一份民事判决书则显示,海尔消金要求被告人王先生偿还借款本金16682.22元,借款利息、罚息、滞纳金按年利率24%计算直至借款清偿之日止。

而法院经审理发现,被告王先生与海尔消金在《个人消费贷借款协议》中约定的借款利率为年利率30%。

事实上,梳理近两年有关海尔消金放贷年利率的媒体报道,关于其年利率屡屡触及36%“高压线”,甚至涉嫌向大学生乃至高考生发放高息贷款的新闻报道无不充斥屏幕。

02

暴力催收辱骂客户“穷种”被权威媒体曝光

投诉平台海尔消金客诉率居高不下

马克思说:“当利润的诱惑足够强烈时,资本的大胆程度也随之剧增。当利润触及10%阈值,资本开始躁动;50%之时,它们将无视风险;而当利润翻倍达到100%,法律面前亦可肆无忌惮践踏;若利润攀升至300%,任何罪行,甚至面临绞首之危都在所不惜。”这句话虽历史悠久,但仍令人震聋发聩、引人深思,因为其直戳资本追逐利润的核心及其对社会伦理底线可能带来的无底线冲击。

就在近日,据《中国消费者报》报道,金融监管总局制定的《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4月18日起正式施行。《办法》在提高准入门槛的同时,突出强化了对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然而,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暴力催收等仍成为消费者投诉的热点问题。

报道称,“消费者陈女士投诉反映,她在海尔消费金融借了1.8万元,分12期偿还,已还8期,第9期资金周转不过来,于是主动和平台联系协商,但遭到拒绝。在逾期后第一天,她遭到了没完没了的电话短信轰炸,每天收到的催收电话和短信均超过20个。‘我明确告知有还款意愿,希望延期归还,但催收人员不给缓冲。’陈女士说,催收人员在短信中辱骂她是‘穷种’‘老赖’,‘多少智商有问题’。连续不停地催收导致她丢了工作,家庭矛盾升级。”

细读4月18日施行的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修订发布的《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其中则明确指出,“不得采用暴力、威胁、恐吓、骚扰等不正当手段进行催收,不得对与债务无关的第三人进行催收。”

然而,缘何新规已经试行,海尔消金却仍然“肆无忌惮”无视新规对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

实际上,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以“海尔消费金融”为关键词,可检索到的相关文书多达39418宗。

而对于普通金融消费者,在黑猫投诉等平台进行投诉则为我们提供了管窥海尔消金最新客诉情况的一个视角。

据统计,仅2024年5月22日至5月28短短一周期间,消费者发起的针对海尔消金的投诉多达50条之多。

其中消费者投诉的重点集中在“套路贷”“暴力催收”“威胁恐吓”“违规收取费及不合理息费”“泄露隐私”“爆通讯录”“冒昧公检法”“高利贷、砍头息”“联系借款人老板”等范畴。

不仅如此,梳理黑猫投诉平台消费者关于海尔消金的投诉典型案例,却发现,其违规捆绑会员费,以及与桔多多等放贷平台疑似收取变相“高利贷、砍头息”现象值得引起注意。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初,海尔消金第三任总经理张西铭上任期不足一年即辞职离任、入职桔子数科。而上述海尔消金用户在黑猫投诉投诉的“高利贷、砍头息”等问题,恰恰多发生在桔子数科旗下的桔多多放贷平台之上。

而从收“砍头息”中,海尔消金甚至一度尝到三年“甜头”。

03

与“套路贷”诈骗公司联合放贷三年之久,

高管跳槽后“砍头息”疑又抬头?

据新浪财经援引新经济IPO题为《与“套路贷”诈骗公司联合放贷三年,一则隐秘判决书曝光海尔消金的历史污点》的报道称,上海黄浦区人民法院和青岛中级人民法院的两则判决书,将海尔消费金融过去数年与一家“套路贷”诈骗公司联合放贷,向借款人收取高达15%“砍头息”的历史扯了出来。

青岛中级人民法院的一则判决书显示,2015年11月-2017年,原告与被告先后签署了3份贷款合作协议,由上海亨元金融在其平台上推广海尔消费金融相关产品,并为其推荐借款人,海尔消费金融为贷款资金提供方,上海亨元金融为逾期兜底方。两家机构共同向借款人收取手续费,并由海尔消费金融在放款时一次性扣除。

判决书显示,截至2018年初,海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与上海亨元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因为联合放贷的44597名借款人发生纷争,涉及合同借款本金501026557,海尔消费金融预扣手续费74991524.08元后,再将剩余426086386.1元发放给借款人。

据计算,海尔消费金融发放贷款前扣除的“手续费”占贷款本金的比例高达14.96%,这笔“砍头息”被海尔消费金融和上海亨元金融共同分享。

“事情发生后”,海尔消金还申请扣划亨元金融60多元:

不过,根据上海黄浦区人民法院2022年11月的一则裁定书,山东省潍坊市中级人民法院2020年鲁07刑初42号形式判决认定上海亨元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套路贷”诈骗犯罪,因此,上海黄浦区人民法院不再受理原审原告上海亨元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的上诉,并撤销2018年上海黄浦区人民法院做出的有关民事判决书。

可以说,正是在上海市黄浦区法院的判决下,为此案暂时画上了句号。

然而,“细思极恐”的是,从前述黑猫投诉平台用户投诉的发生在海尔金融合作方桔多多的“高利贷、砍头息”等问题,到底是意味着砍头息有冒苗头之势,还是另有他因,尚不得而知。

04

写在最后:监管不断加码之下,海尔消金“特立独行”底气何来?

誓要打造全牌照“金融王国”的家电巨头海尔,从早年的“海永亨”城市信用社,到随后入股银行、收购证券、成立保险及代销公司,再到快马加鞭涉足信托、财务公司、VE/PE等投资平台,及至将“宝”最终押在了的“消金”身上。

大举砸冰箱成名的企业家张瑞敏,曾说,如果与杰克·韦尔奇见面,最想请教的两个问题之一,便是一是“制造型企业如何做金融”?

也正是由此“野心”,张瑞敏给海尔在制定 “人单合一”之外,着力构建庞大的金融帝国。10年前,“海尔金控”成立,张瑞敏火速在既有的银行、证券等支柱资源基础上,收购了支付、消费金融牌照,成立P2P平台,觊觎的正是时下大热的互联网金融。

这一年底,海尔联合红星美凯龙、绿城电商、中国有赞等成立海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彼时,用海尔高管的话说,左手支付,右手消金,海尔打通了互联网金融的“任督二脉”。也基于此,其顺势推出P2P平台海尔乐赚,以及小微贷款“海尔云贷”等一系列“矩阵”业务。

然而,本是要构建庞大的互联网产业金融生态圈,在ToB企业金融、供应链金融,以及Toc创业金融、个人金融“四面开花”……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监管之下,2021年底,海尔金控更名“金盈控股”。

此后,“海尔消金”因缘际会,成了拼搏在“消金”市场“踩不死的小强”。然而,屡屡触及利率“高压线”、不顾监管新规无视第三方“暴力催收”甚至有“高利贷、砍头息”抬头之势,不禁要问,监管加紧的当下,海尔消金底气何来?未来何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bristingyou

    如果海尔真有问题,监管部门会出手的,别瞎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