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疾控首席专家刘起勇:登革热持续“北上”,已登陆黄河北岸

专访中疾控首席专家刘起勇:登革热持续“北上”,已登陆黄河北岸

00:00
08:47

全球变暖对于传染病流行将有深远影响,当病媒动物获得了更广阔的温暖地域,其携带传播的疾病也将随之扩张,在人类社会造成流行。

今日是第八个世界害虫日,中疾控病媒生物首席专家刘起勇接受了新京报记者专访。

他告诉记者,备受关注的媒介生物传染病登革热,今年全球流行强度已超过历史水平,我国目前发现的输入病例数也超过了往年的平均值。

病原体、病媒生物及所在环境构成生态系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媒介生物传染病将是人类永恒的挑战。

今年登革热输入病例超过往年均值,有本土传播风险

新京报:你很关注登革热的问题,登革热疫情现在最北扩展到了我国哪里?

刘起勇:登革热原来是典型的热带传染病,后来从我国东南沿海不断向内陆、向西向北扩展,现在跨过长江,逼向黄河,已在黄河北岸发生过一次小的暴发了。

新京报:它会来到北方吗?

刘起勇:的确有这种担心,这个趋势是存在的。举个例子,白纹伊蚊是登革热的传播媒介,就是白天叮人的那种花蚊子。1985年,我在北京想拿白纹伊蚊做实验,好几天没抓到几只,最后实验没做成;现在白纹伊蚊到处都是,公园绿地中的密度很高,而登革热不断向北,就是因为这些传播媒介的扩展。

新京报:你提到过登革热今年防控压力最大,这是为什么?

刘起勇:全球的气候形势以及厄尔尼诺现象导致了异常高温,今年登革热流行强度超过了历史水平,首先是南美超过了历史极值,东南亚国家的数据也在翻倍甚至翻数倍增加。

我国的登革热疫情都是输入疫情,全球病例增多,我国面临输入风险。今年我们的输入病例已经超过了往年平均值,仅次于2019年的历史纪录,有引发本地传播的危险。

地球在变暖,传染病在突破边界

新京报:我们面临的传染病防控挑战是什么?

刘起勇:媒介生物种类传染病不断刷新,原来不认识的疾病不断被发现,还有一些病原体进化,出现了导致人间感染的新类型。

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在41种法定报告传染病中,有11种典型的媒介生物传染病,包括甲类的鼠疫,乙类的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等,丙类的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等。

所有的媒介生物传染病不可能都列在这里面,但很多可以造成本地感染,甚至是全球大流行,其中有十来种比较重要。还有很多新发、被忽视、未知的传染病,这个数很大。

新京报:气候变化会带来哪些问题?

刘起勇:一些媒介生物传染病的发展不断扩张,空间在扩展,时间在拉长,突破了原来的边界;传染病发生的规模和频率不断刷新,感染数和死亡数也不断增加。譬如之前说的登革热,以前几十例就很多,现在几百例很常见,甚至可以成千上万;国内以前说十年一次暴发,2006年开始这个说法就不用了,因为每年都有暴发,时大时小。

新京报:气候变暖一定有利于传染病扩张吗?低温区域同时也在缩减,会不会有些传染病也会下降,增减之间能达成一个平衡吗?

刘起勇:任何因素变化都有正负效应,但经过研究发现,气温升高的正效应远远大于负效应,有些传染病在下降,但是大多数媒介生物传染病是在上升的。

新京报:这个正效应有没有限度?比如升温到某个程度就停止了。

刘起勇:当然对于病媒生物来说不是温度越高越好,对于热带地区,气温最高的时候,蚊子的数量反而下降,但温度升高让适宜繁殖的季节拉长了,整体来说比原来多了很多;另外一点,蚊虫一周左右繁殖一代,时间拉长,一代繁殖一代,就是指数增长。

这里还有一个专业的概念,譬如登革热在人之间的传播靠的是蚊子,如果蚊子数量不够,传一次没了,就不会续发,只有零星病例;因此形成循环传播靠的不是蚊子个体,而是群体,老的蚊子死了,新蚊子成长起来,达到一定量才能支撑传播与疫情暴发,这叫媒介能量,可以用密度来代替。数量越多,密度越高,疫情暴发的可能性就越大。

新京报:按照全球变暖的趋势,这些季节性的蚊媒传染病会不会成为四季流行的常态病种?

刘起勇:有可能。比如登革热在东南亚就是一个地方性传染病,病毒一直在本地循环,因为常年有蚊子;我们每年是病毒输入,到季节了通过蚊子传播,蚊子没了就消失了。

我国南方的热带地区,是最有可能首先建立起病毒本地化循环的,比如海南、云南的西双版纳等地区。现在偶尔发现了跨年度的传播,还没有持续循环的,但条件越来越具备了。

媒介生物传染病是“人类永恒的挑战”

新京报:怎么看待媒介生物传染病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刘起勇:我们的结论是,媒介生物传染病是人类永恒的挑战。媒介生物与病原体、宿主动物对应的环境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一直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们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作用,不断演化,不断突变,然后造成新的流行株和基因型,导致人间感染传播暴发流行。因为气候变化导致的媒介生物传染病的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的共同挑战。

新京报:这对我们国家意味着什么?

刘起勇:我们国家受到的影响比较严重,因为我国大多数地区在非热带,随着气候变化,这些区域升温“升级”,很多种类的生物活动范围在扩展,疾病范围随着媒介生物也在扩大。

新京报:哪些疾病和病媒生物是值得关注的?

刘起勇:首先是蚊媒传染病,它的传播效率比较高,很容易暴发流行;其次是蜱传疾病,现在呈现上升势头,譬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以前只有几个省有,现在27个省份都发现了,最北到了辽宁。

新京报:你提到媒介生物传染病和生态系统的捆绑关系,既然我们不能决定生态系统,那面对传染病扩张还有哪些策略?

刘起勇:长远来看要控制气候变化的强度,通过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等进行,这个在政策层面推进,也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

在主动应对方面,包括建立全国病媒生物监测预警体系,主动进行风险管控,关口前移。看看什么时候哪些病出来了,分析虫媒的密度是否达到传播暴发风险,发出预警,降低媒介能量,这就是我们的策略。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