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而言,我国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率比较低,主要是因为我们绝大部分的科研脱离市场,甚至有些是低水平重复,缺乏创新,有很多科研成果没有使用价值。但这一问题并不是我国独有的。”6月5日,在《传承创新,转化赋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新质生产力论坛上,教育部中医养生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养生学研究所所长刘铜华教授强调,提高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率,供其所必需是研发的出发点。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列为中医药工作重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表示,“要牢牢把握推进中药产业质量发展的有利契机,把中医药打造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医药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驱动产业发展。
针对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现象,刘铜华教授强调,科研要以社会需求为前提,与市场接轨。如现在流行病频发,保护免疫力低下和易感人群,提高这类人的免疫力就是社会需求,被需要的科研成果,才能有高转化率。“各类研究院、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的合作,应建立在溯源传统理论的基础上,融合创新科学技术,结合市场发展趋势,切实解决中医药科技成果难以从实验室走入寻常百姓家的问题。”刘铜华教授强调道。
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深圳设立研究院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使更多北中医的优秀科研成果转化到市场,同时也和前沿市场能更好地对接。深圳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院执行院长程薇教授表示,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就像一座连接高校等科研单位和市场的桥梁。发现并筛选市场需求后,对接北中医等高校的专家团队,围绕需求推动研发,再通过高精工艺制备产品,之后对接传播和销售渠道,最终走向市场,使全民都可以轻松享受中医药科研成果。
“中医药科研成果真正走向市场,受太多因素影响,对于药食同源产品而言,不仅要有方子,还需要有好的加工工艺、资本的支持、很好的渠道等,药品需要走的路则更长,投资更大,因为还需要做临床试验。”程薇教授说道。
谈及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刘铜华教授解读了日本、新加坡的中医药创新案例,并指出,中医药创新首要要解决传统中医药的一些问题,做到成分清楚、机制清晰、质量可控、服之有感。“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思考方向,第一步要把传统中医的经验和现代病理、药理结合起来。第二步要真正明确中医在诊治中的作用机制,用科学去说明为什么。”刘铜华教授说道。
药食同源,会不会是未来中医药发展的大方向?对此,刘铜华教授表示,药食同源就是古时很多中草药也会被当作日常食物食用,例如薏米,属于中医的祛湿药,但从古至今也是日常食品。药食同源的原材最大特点就是毒副作用很小或者没有,可以长期食用。用药食同源提高免疫力,也是疾病防治的基础,保健大于治疗。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