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已基本建成永定河官厅山峡段现代化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

北京已基本建成永定河官厅山峡段现代化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

00:00
05:04

北京已上汛,监测“云中雨”、“落地雨”和“河中水”,从天到地全覆盖,北京对标世界一流标准,基本建成永定河官厅山峡段现代化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初步构建了由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与产汇流模型、洪水演进模型组成的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三道防线的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测雨雷达组网,构建重点河道、沟道全覆盖的全量程、全自动监测体系。

第一道防线:气象卫星+测雨雷达

今年汛前,一个高达45米铁塔搭载着一个专门测雨的设备正式投入使用,这个设备的名字叫测雨雷达,位于铁塔顶端。测雨雷达匀速转动,40秒钟转一圈,24小时持续扫描半径45公里范围内的降雨云团。这个测雨雷达与位于白草畔、东大坨的另外两部测雨雷达组网应用,共同构建覆盖永定河流域北京段的“云中雨”监测体系。据介绍,测雨雷达在北京是首次布设,它比气象雷达探测降雨范围更精准。

测雨雷达的观测对象为垂直观测高度0-2公里的液态水,这一高度也是最容易形成降雨的高度。北京市水文总站副主任杜龙刚介绍,三个测雨雷达的组网应用,可实现对永定河流域北京段以及北京主城区降雨的超精细网格化监测。从预报的角度来看,测雨雷达的使用,可以提前3小时监测到中小流域的洪水,从而为防汛减灾提前“抢”出2-3小时的宝贵时间。

第二道防线:雨量站从245处增加到1913处

第二道防线是雨量站,通过布设地面雨量监测站,能够精准监测“落地雨”,从而第一时间掌握落地的降雨时间、强度和降雨量等数据,再输入到洪水预报模型,对第一道防线的预报成果进行更新,进一步提升预报的精度。

北京市水文总站副主任王亚娟介绍,北京市原有245处雨量站,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之后,水务部门通过加密站点建设并共享整个气象局、规自委等部门数据,雨量站增加至1913处,官厅山峡段区域从原来的29站增加至256站,实现10平方公里及以上流域、山洪灾害高风险区、行政村全覆盖。“通过高密度雨量站网的建设,站网密度增加至6.7平方公里每站,这样可以精准地掌握山峡区域面平均雨量和暴雨中心,同时还能对测雨雷达的监测雨量进行验证。”王亚娟说。

此外,水务部门对全市245处雨量站进行加固,增设北斗通讯双信道,确保在极端条件下“落地雨”的监测站网能够“测得到、测得准、报得出”。

第三道防线:水文站全部实现双信道

第三道防线是水文站,它监测的对象是“河中水”。水文站通过测量水位、流速、流量等重要水文信息,为洪水防御提供最精准的支持。

王亚娟告诉记者,今年永定河官厅山峡区间水文站的监测密度和通讯水平都有了明显提升。“官厅山峡段之前有25个水文站,‘23·7’之后增加了8个站,实现了大中小水库出入库、重要的山洪沟道都全覆盖。”

尤其重点加密建设了三家店到卢沟桥区间,这一区间有5条支沟汇入“在‘23·7’中,三家店至卢沟桥洪水传播仅用50分钟,洪峰流量就增了四分之一,可见这个区间的产流能力非常强。因此在此次的灾后重建,我们在卢三区间的五条支沟加密布设专用水文站。”

除了加密数量,水文站的防洪标准也更高,即按照能“站得住、冲不倒”的防洪标准建设。此外,水文站的通讯更加畅通无阻,全部实现了双信道,即4G+北斗,保障在断网断电等极端情况下水文数据的正常传输。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