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票价市场化,公益性也不能放弃

高铁票价市场化,公益性也不能放弃

00:00
05:19

京广高铁武广段,沪昆高铁沪杭段、杭长段,杭深铁路杭甬段等4条高铁运行的时速3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列车将于6月15日实行灵活折扣、有升有降的市场化票价机制,相关列车车票于6月1日开始发售。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其官方微信透露,调整后,上述列车车票执行票价将以铁路12306和相关车站公告的公布票价为上限,综合考虑区域、淡旺季、时段等因素,实行不同幅度的折扣,对一些停站较多、方便沿线旅客的列车车票进行较大幅度打折,最低折扣5.5折、较原票价低34%;对一些旅速较快、长期供不应求的列车车票不打折,较原票价高20%。

其实,这并非高铁首次调价。2016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改革完善高铁动车组旅客票价政策的通知》,正式将高铁自主定价权下放给国铁集团的前身中国铁路总公司。2020年年底,京沪高铁率先对时速300至350公里的高铁动车组列车实施浮动票价;2023年5月30日起,宁杭高铁、沪宁城际对运行时速3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列车的票价进行调整……

和任何商品一样,高铁调价显然是多种因素驱动的结果。

一方面,必须考虑成本变化和经营的可持续性。数据显示,虽然国铁集团利润创新高,但万亿规模的负债带来的还本付息压力巨大。中国铁路大部分线路目前处于亏损状态,只有少数高铁盈利。另一方面,供需定律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

从2020年至今,在众多的线路中,铁路运输部门为什么选择京沪高铁等少数几条线路实行市场化定价?根本原因在于,在旺季或高峰期,乘客的需求远远大于高铁票的供应。如果在旺季或高峰期实行较高的票价,而在淡季则提供折扣优惠,这样就可以通过价格杠杆来平衡供需,更有效地调节客流,提高座位利用率。

在此之前,已实行市场化票价机制的京沪高铁等线路运营的实际效果如何?媒体报道中,给出了“市场运营良好,客流更加均衡,综合运输效能持续提升,旅客出行体验不断改善”的评价。

相关经验证明,在客流量大、盈利能力较强,同时市场竞争相对较充分的区域,实施自由的市场定价,利大于弊。而从宏观的层面考察,政府已为铁路运输服务的市场化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允许票价在竞争性领域实行市场调节价,也是顺应国家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大趋势。

这次四条线路调价,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值得观察。

在乘客那里,一个普遍的疑问是,票价既然得到了调整,服务质量是否也能跟上?

近日,有网友发帖反映高铁座椅不卫生,12306客服人员则表示“椅套没有固定更换时间”,引发不少网友关注,5月30日,国铁集团通过“中国铁路”微信公众号明确回应:椅套换洗周期为180天。

高铁“椅套换洗周期为180天”,是否还能满足基本的卫生要求,也许见仁见智。但这一话题在网络上发酵说明,高铁的卫生环境、服务质量还有改善的空间。

事实上,经过多年运行,高铁列车老化现象很难完全避免。及时换新、提升保养水平成为乘客合情合理的期待。高铁餐饮也是乘客关注较多的地方,让乘客在舟车劳顿中也能享用美食,并不能算是苛求。

无论如何,在中国,铁路运输属于与广大人民群众出行息息相关的公共事业,市场规律要尊重,但公益性也不能放弃。因此,在对高铁票价逐渐进行市场化定价的同时,进一步丰富高铁、普铁客运产品体系,让旅客出行有更多选择也十分重要。

只要乘客享受铁路服务的体验感上升了,选择也足够丰富,市场化定价机制相信就能得到公众的更多理解与支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