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燕大
上岸不上嘉峪关,武大选调生火了,这么极端的也着实少见。
这位武大的选调生因不满没能留在家乡兰州而是被分配到嘉峪关,在校园墙上留下一篇名为《山花寻海树,不如就春风》的文章,一边讲述自己在备考阶段的“心路历程”,另一边则是对嘉峪关这个城市满腹牢骚。
文中讲到,“嘉峪关市直单位,我感觉自己瞎了”,“嘉峪关就是落后的戈壁滩小县城,我在那里被禁锢,动弹不得”,“在去嘉峪关的路上,感觉自己像个被贩卖的黑奴,被拉到不同的地方”,“感觉自己像个被卖过去的妓女,只不过是出卖自由和灵魂。”
在食堂碰到其导师,导师直言“那边能有什么好的男人能配得上我的学生,你嫁过去我都不同意,什么当地成家,简直是就是胡说八道,我不允许我的学生当野妇”。
......
这一个小仙女和一个老仙女还真是无缝衔接臭味相投,去嘉峪关就觉得自己像被贩卖的黑奴、被卖过去的妓女,导师“不允许自己的学生当野妇”。
言辞十分不堪,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泼妇骂街,侮辱性强伤害性也大,把嘉峪关和当地人当成什么了?
不知观众怎么看,反正我看了这种“心路历程”文字之后,感觉就俩字——恶心。
德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生,育人的导师,学历都远高于绝大多数人,但对话当中体现出来的素质和人品简直令人大跌眼镜,选调生要求的“品学兼优”,学是有了,品是一点都没。
私心如此之重,计较如此之深,又是言传身教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你去考选调生干嘛呢?!
什么是选调生?就是省组织部门从高校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生到基层工作,将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人选进行重点培养。
换句话说,基本要求是爱党爱民、具备从事机关工作的基本素质和党政领导人才的潜质,成绩好、人缘棒能团结群众,且能够适应基层艰苦环境等的高校毕业生。原则上选调生必须进入基层锻炼,两年内不准调动。
在基层锻炼几年之后就可能提拔走向领导岗位。
这位小仙女能通过选调生考试,上面这些要求和规定她必然是一清二楚甚至倒背如流,但显然,她是只硬背进了脑子却压根没放心上。
另外,她被分配到嘉峪关市直单位,其实运气已经很不错了,要知道选调生下农村锻炼几年的都不在少数,她连最基本的第一关都没通过。
要我说,还好她忍不住滚蛋了,要不然留下来说不得也会带坏周围风气。
嘉峪关这个在她的“心情故事”文中被黑的最狠的“戈壁滩小县城”,确实有荒滩戈壁,但也有雪岭铁关,还有中国最大的核工业城——核城,以及西北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
若论经济实力的话,嘉峪关的许多方面要超过这个选调生的家乡兰州,哪怕兰州是省会城市,但显然这位小仙女并没做过什么功课。
选调生本就要服从分配,在基层锻炼几年,没分配到自己想要的就立马翻脸。武大的回应中有句话说得好——“希望当事人此后能真正成长”。确实,从这个顾某的言辞就能看出来,虽然已硕士毕业进入社会,但处事方式还停留在任性阶段,导师惯着、爸妈哄着,一副没长大的样子。
作为一个成年人,还是想要端铁饭碗的,就这心理素质,也是所招非人。
好在现在她已离职,对双方而言都省心了。
当前就业大环境不景气,体制内光环尤甚。
从六七年前开始,外部贸易战叠加内部房地产、土地财政走下坡路,外患内忧,就业市场内卷开始,有人为了暂避锋芒选择读研,更多的则选择备考备战拼一把进体制内。
近年来考公热趋势是有目共睹的,争抢一个城管、一个街道办员工的博士生能挤破头。真正是千军万马闯独木桥。
大家当然不是为人民服务才去考公的,主打一个铁饭碗、福利好,甚至对一些人来说上岸了还代表阶层划分,上岸前还相亲相爱,上岸之后第一剑先斩意中人,因为上岸分手的现实情况不在少数。
选调生为什么会被派往中西部地区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锻炼?
说白了,较发达区域并不缺人,但凡有个位置都会挤的满满当当,公务员考试的竞争比例严重失衡,都想往大城市跑,偏远的地区相对无人问津。
举个例子,我有个朋友,六七年前吧,博士学位留洋归来,应聘在三线城市一所大学教书,该校在省内排名前几,彼时竞争的人也不多。之后朋友觉得平台还是太低,于是尝试往更好的学校跳,哪怕二线甚至一线的大专院校也行。
但到后面发现,机会越来越少,竞争越来越激烈,硕士多如狗、博士满街走,基数摆在那里,就业环境不景气,以前大学给不菲安家费、给编制,但到后面,三线城市的大学给的条件也愈发鸡肋、门槛越发苛刻。
大量高学历人才逐渐往中西部甚至更偏远的城市才能寻到机会,有客观因素也有刻意为之。
中西部释放更多基层岗位,多吸纳高学历人才也确实有利于提升当地治理水平、带动当地脱贫致富。
而总体来看,不论行政编还是事业编,扎堆要进体制内的主因还是就业大环境不景气。
至于反思“上岸思维”,都要抢饭碗了,反不反思又有什么用。
- End -
希望和你一起共鸣!
@关注和转发,就是最大的支持@
为防失联,请添加作者微信:
weixin-queen2019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