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商》李硕宣布不再写非虚构作品:要尝试更多新鲜事物

《翦商》李硕宣布不再写非虚构作品:要尝试更多新鲜事物

00:00
05:52

“作为学者的李硕死了,作为电影人的李硕重生了。”在近期举行的《历史的游荡者》新书分享会上,李硕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万圣书园创办人刘苏里对谈时,再一次向大家确认了自己不再创作非虚构作品的决定。

一年前,李硕曾在朋友圈留下“遗言”与大家告别。一年过去,被问及身体状况,李硕表示“还是挺轻松的,活一天赚一天,最后彻底解放了。”这一场新书分享会,用刘苏里的话来说,是“学者李硕的墓碑”——死里逃生之后,李硕决定尝试更多新鲜事物。

“幸存”之后,觉得书还不太成熟

《历史的游荡者》书稿交给出版社的日子,李硕记得很清楚,2023年5月19日,因为第二天他就去做肿瘤切除手术,“我是怕麻醉了就醒不过来”。

其实在2016年的时候,便有出版社编辑问过李硕,是否考虑把单篇文章结集出书。但李硕那时认为手里的论文主题过于分散,连归纳出一个书名都很困难。直到2023年2月,李硕突发急病,医生告诉他,“存活期不超过一个月。”

刘苏里回忆,那时他和太太一起专程去成都与李硕告别,一共四、五天的时间,李硕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第一次见他的时候,他的两只眼睛是黄的,胆汁分泌造成的结果……四五天后,我太太从他眼珠子上看到了一丝蓝光。”

“那会儿自己也好,身边朋友也好,都觉得这一辈子虽然出了几本书,但还有很多散落的文章,包括没发表的,应该最后出一个集子。”李硕说,得知自己生命即将走到终点时,再看这些还未出版的论文时,感受便与之前大为不同:“一个学人,怎么能在二十余年的时间里,写出领域跨度这么大,甚至风马牛不相及的一堆文章?简直是行为艺术啊!”

借助医学手段,李硕的症状逐渐减轻,他在胸前插着塑料管引流胆汁的情况下,完成了文稿整理,在手术之前交给了出版社。李硕感叹:“这些文字也许在很长时间内都不会被放置在一起。”

倒过头来,“幸存”下来的李硕再看当时与生命赛跑时交给出版社的作品,他觉得这本书不太成熟,这么多没有统一主题的论文放到一起,确实让人觉得有点摸不着头脑。

他说自己渴望批评,“我这人不怕骂”。他反而有些遗憾,觉得这本书出版以来还没有看到一些太有分量的反馈,“想想是把出版社给坑了。因为算算时间,这本书在我死后出版应该会是非常火的。但是后来没死,可能它的市场价值就不多了。”

做影视剧,写虚构小说和剧本

其实在写《翦商》的时候,李硕曾有过撰写中国通史的宏愿,接连出版的《南北战争三百年》《楼船铁马刘寄奴》《翦商》都为他的写作愿望拼贴成一块块版图。手术之后,想来余生很难再离开医院,他选择了一个离华西医院近的地方住下来。

他不再创作非虚构的作品,让许宏等人深感遗憾。李硕解释,“第一是感觉再写历史作品,特别是学术体例的非虚构,都很难超越我以前了。”更重要的是,他决定去尝试一些更好玩的事情——做影视剧,写虚构小说和剧本,“走大俗大雅的快手风,用最大众的悬疑剧情片来演绎藏乡生活的灵魂。”

李硕

于是,李硕和朋友们构思拍视频,他们从一对年轻康巴直播网红那里谈下了一笔1.5万元的投资,拍摄了一个名叫《花开花落》的视频,李硕兼任了这个片子的二号机位摄像、武打动作指导以及全程策划。投入1万多元的片子回报超过了22万元,这让李硕有了信心,“后面,我构思的剧集《雪域罗马》系列将陆续投拍。”他透露。

李硕还想探索更多的可能,他拜访许宏两次,想拉他一起做考古影视内容,许宏表示自己这种严谨到偏保守的考古人有点儿接受不了,“1分钟三星堆,他在三星堆博物馆里面大开脑洞……”

“非虚构这种东西容易流于浅层,它写不深。”李硕说,“这种情况下我就想到虚构了,有时候虚构不要想它是真的或者假的,它是给真的东西披了一个假的外衣,起了一个假的名字。也许以后你们不是在这种非虚构作品当中看到我,也许是在《十月》《当代》《收获》上看到我。希望大家理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