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文强工】李商隐:心有灵犀一点通

【厚文强工】李商隐:心有灵犀一点通

00:00
11:04

【厚文强工·问郑】系列报道

李商隐:心有灵犀一点通

核心提示

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灿烂的中原文化,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物。黄帝、许由、列子、刘禹锡、李商隐……他们以绝代风华光照时代,铸造着郑州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同时,郑州是九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当前,郑州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决策、省委要求,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经济社会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郑州日报特推出【厚文强工·问郑】系列报道,通过对和郑州有关历史名人的故里实地走访和现实价值挖掘,展示郑州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对郑州工业、郑州品牌进行深入报道,展现郑州发展新质生产力、强产业促发展的实力与活力。

策划:卢士海

统筹:程玉峰

执行:孙新峰

“我遭遇到很多人生中的挫折、苦难、不幸的事情,都是用李商隐的诗来化解。”以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为终身事业的叶嘉莹这句评价,可以说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在读李商隐的声声叹息中,精神内耗“无端”就被治愈了。

一生在眷恋与舍得中纠缠的晚唐诗人李商隐,用生命的复杂体验书写。他经常不去叙事,就是写一个状态。他跳脱了“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专注写自己的私情,也是在写所有人的深情。

李商隐公园 本报记者 马健 摄

无论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那华丽交织的幻灭,还是“客散酒醒深夜后”的无边荒凉,抑或是“走马兰台”“青袍送玉珂”的无奈与不快,他总是在哀伤、没落、颓废中又找到一点生命存在的理由,让我们重回“微注小窗明”的平静与珍惜,以“持红烛赏残花”的勇气,泪湿“最高花”——生命不就是在一些貌似不重要的小小时刻,完成蜕变与自我实现的吗?

选择一个傍晚,记者乘坐郑州地铁10号线,直达李商隐公园。正门入口处,便是诗人在艺术上极富个性的代表作《锦瑟》。他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等典故,把生命里面的那些个复杂得讲不清楚的情愫,浓缩成简洁的文字,把个人私情的经验,扩大到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在里面投射的生命体验。

生活给了李商隐太多的苦难:早年丧父、丧姐,中年丧妻;恩师令狐楚与岳父王茂元恰巧分属“牛李党争”两个阵营,身处夹缝中的他,虽进士及第却仕途坎坷。他的一生,都在为了前途“宦游”。在行路难的晚唐,他的足迹踏遍天南海北,先后到达过相当于今天地理划分的10多个省。跋山涉水的他,一次次在希望与绝望中生发着幻灭感,却又带着舍不得的眷恋前行,把脚印、诗行和生命的华章留在路上,留在文字里。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在李商隐所特有的那片幽微窈眇、扑朔迷离的心灵之光的照耀下,我们收拾情感的行囊,无惧“向晚”。

李商隐,字义山,生于约公元812年,逝于公元858年。原籍怀州河内,祖辈迁居荥阳。李商隐出生在这里,死后就葬在荥阳檀山原。千年之后,依托其墓地而建的李商隐公园,以中国传统园林特色为基调,以李商隐诗歌文化为背景,十步一景,景中含诗,成为一处独特的人文景观。

内墓区四周约130米的墙壁上,刻满了诗人生平写下的著名诗篇。行走其间,在那文字描绘出的一幅幅寂寥的画卷中,莫名的哀愁和凄美升起,内心深处无法言说的情感,于是便有了着落。

李商隐一生志向高远,却始终沉沦下僚。虽然他先后服务的几任府主,从令狐楚到王茂元,从郑亚到卢弘正、柳仲郢,都因敬重他的才华而对他不薄。但刚得到就失去似乎是他的宿命,令人喟叹。

从“贾生年少虚垂泪”到“贾生才调更无伦”,弹指一挥间,昔日的青春少年被江湖的风霜染白了鬓发,徒留“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慨叹。李商隐也有豪情和浪漫,会生发“欲就麻姑买沧海”这样奇特、大胆的想法,但现实总是给他当头棒喝,让他不得不承受“冷如冰”,也许,这正是大多数普通人都要面对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成熟的生命,能享春夏繁盛,也能够面对秋冬的萧疏峻冷。

纵观晚唐乃至整个唐代,李商隐是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作者。个人的生命会结束,朝代会兴亡,所有的一切在时间的意义上都会有所谓的结束。盛世已去,用唯美的诗歌,追忆繁华,似乎是一种必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郑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程韬光将其称为“晚唐华音”。

如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那么,追求将刹那的情绪美到极致,难道不也是一种积极的选择吗?正因为如此,读李商隐的无题诗,即便对他所写的背景和用意一无所知,我们仍能被他感性上的直觉魅力所吸引、所打动。

“李商隐是我最喜欢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犹如晚秋的落叶,深沉而富有韵味,总能触动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引发我无尽的思考和感慨。”谈及李商隐诗歌在当下的意义,程韬光认为,李商隐坚守豪迈凌云的志气、保持一往无前的勇敢、修炼豁然旷达的心态,值得后人去做“郑笺”!“他用惊艳绝伦的辞藻勾勒孤旅尘寰,他用迷离朦胧的语境描绘人世苦难,他敢于在举世皆昏的时局中和强权对峙,他气冲霄汉的魄力化文字为兵戈。虽然,‘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在他46年的短暂生命中,一直被冷冽的风浪拍打,但他灵魂深处的勇敢却始终坚定。”

李商隐拥有“欲回天地”的胸怀,他的诗歌流传下来的约600首,其中以直接方式触及时政题材的占了相当比重。李商隐的咏史诗有很高的成就,它们不是“发思古之幽情”的无病呻吟,也不同于前人那些托古以述怀的诗篇,而是着眼于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陈政事、讥评时世加以补充发挥,使咏史成为政治诗的一种特殊形式。王安石晚年特别喜欢李商隐,认为“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惟义山一人而已”。清代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中,收入李商隐的诗作32首,数量仅次于杜甫的38首,居第二位。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公元852年,李商隐在成都缅怀、追忆偶像杜甫,同为河南老乡,同样的不得志,同样关心国事,从先贤处感受到的文字传递的力量源源而至,震撼着千年后的我们。

“李商隐是唐代诗人中最为特殊的一个,这和他的经历有直接关系。他的诗与中国古代所有的诗歌都截然不同调儿,其中幽思玄旨总是令人捉摸不透。他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的回顾,对典故的新解、利用,都很有特点,虽然他的诗总是会带给我们一声叹息。”著名文化学者阎铁成表示,依托名人墓地建设公园,既保护了文化遗产,也让文化遗产融入生活,惠及民众。李商隐公园与刘禹锡公园,一西一东,相距不远。两位大诗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风格,让人感慨之余,也增加了我们人生体验的厚度和宽度。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李商隐,这位孤独的晚唐诗人,用唯美与深情点燃独特烟火,使盛唐绚烂后归于沉寂的诗文再一次绽放光华!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