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机器人在人体内精准找到肿瘤,打开开关并释放药物。得益于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这一科幻片场景中的技术正在走出实验室,有望加快进行应用。新京报记者从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获悉,目前,北京9家试点单位赋权改革工作进展顺利,共完成63个项目的赋权工作。
送药纳米机器人走出实验室,将加快形成产品
利用纳米医学机器人实现对人类重大疾病的精准诊断和治疗是科学家们追逐的一个梦想。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聂广军及团队研制了药物递送DNA纳米机器人,并在活体血管内稳定高效地完成了定点药物输运功能。
聂广军告诉记者,纳米机器人可以根据药物递送的不同目标做成各种形状,其团队所做的纳米机器人是一个用纳米丝织成的柔软“纳米布”,在药物装载后变成“纳米管”。科研人员在机器人内装载了促凝药物——凝血酶,并通过静脉注射方式将机器人注入体内。“平时无论是吃的药还是注射的药,都会分布到全身各处,对病灶之外的器官可能造成影响。纳米机器人通过特异性DNA适配体功能化,精确靶向定位肿瘤血管内的皮细胞后再打开开关,在肿瘤位点释放凝血酶,激活其凝血功能,诱导肿瘤血管栓塞和肿瘤组织坏死,切断肿瘤的营养供给,从而将肿瘤‘饿死’。”
这一成果获得“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后,研究团队一边继续做基础研究,一边研发其他的送药机器人和药物。同时通过赋权改革,这项成果有望走出实验室,加快推动产业化应用。
据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科技成果转化处干部段茹介绍,2020年5月,科技部、发展改革委等九部委联合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在北京选定了包括国家纳米中心在内的9家单位开展赋权试点。
“想法越有未来感、科幻感,离形成产品的路就越长。”聂广军说,以往形成的专利是单位所有,此次赋权后,科研团队获得了科技成果10年长期使用权,并成立科技创新企业。目前,企业正致力于实现纳米机器人的量产、质控和药效学研究,同时找到合适的适应症,将产品的临床价值体现出来。”
“科研人员可自主选择赋予70%的科技成果所有权,或10年长期使用权。”国家纳米中心成果转化处处长任红轩说,针对科技成果创新性强的早期项目,赋予职务科技成果10年长期使用权,成果完成人可以瞄准市场应用方向,带着科技成果与企业等需求方深化应用研究、产品孵化及产业化合作,由此解决了科研院所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
科研人员可获得奖励收益,积极性被调动
段茹说,目前,北京9家试点单位赋权改革工作进展顺利,共完成63个项目的赋权工作。
“一种DNA纳米疫苗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正是其中一项,这一成果解决了疫苗精准化与多佐剂联用的难题。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丁宝全说,通常疫苗佐剂只有一种,这个成果可以将一种抗原和两种佐剂精准定量地装入纳米机器人中,富集到和免疫相关的脏器中,提高免疫刺激效果,使免疫系统攻击有表达肿瘤抗原的细胞。“通过赋权,研发团队和产业界合作,目前在批量生产上已经取得进展。”
据丁宝全介绍,在没有赋权改革以前,科技成果完成后往往停留在论文和专利阶段,与转化到产业之间有巨大鸿沟。产业对技术感兴趣,但不愿意冒险买断技术。因为转化过程中,科研阶段需要有研发人员参与,才能把技术更好地落地转化。科研人员对技术细节最了解,深知技术有产业转化潜力,赋权改革之后,科研人员可以和企业共同推动产品从实验室走向中试。
他举例说,一个新药在获得药监局的临床批件之前,从中试车间生产到非临床毒理研究,再到安全性研究,至少需要两三千万元。有了赋权协议后,科研团队可以获得前期社会资本支持,不仅能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科研人员也可以获得收益奖励,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对于申请赋予职务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的,单位组织专家论证后制定方案,签署赋权协议,不再纠结当下定价多少,而将重点放在产业化成功后的销售额提成,推动偏早期科技成果更快向产业化应用方面发展。”任红轩说。
据段茹介绍,将原本属于单位的职务科技成果的相关权利赋予科研人员,可以让科研人员拥有更大自主权,享受到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激励科研人员的能动性。同时,还能推动科研人员在研发创新阶段就思考成果转化的可能性、技术路线的选择、市场应用的前景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转化工作前移了。
2023年,北京技术交易顺利实现“双突破”
近年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打破科技成果转化堵点。实施《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以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为核心,使各类创新主体“有的转”“有权转”“愿意转”“转得顺”。
制定实施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在京转化堵点若干措施,解决高质量成果供给不足、成果承接能力不足、供需信息渠道不够通畅等关键问题。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供需对接和快速转化。
2023年,北京技术交易顺利实现“双突破”,全市认定登记技术合同突破十万项,达106552项,比上年增长12.1%;成交额突破8000亿元大关,达8536.9亿元,增长7.4%。2024年一季度,全市认定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090.9亿元,同比增长10.3%。“三城”落地“一区”技术合同成交额9.7亿元,同比增长93.8%;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190.7亿元,同比增长106.5%。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