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时代,欧美国家和企业家对中国电动汽车的态度存在着感知上的不同。
5月14日美国宣布进一步提高对自华进口的电动汽车、锂电池等产品关税,其中对中国电动汽车的进口关税从现行的25%提高至100%。但同日,Stellantis集团与零跑汽车成立合资公司,将自今年9月起于欧洲9国开始电动汽车销售,随后将拓展至全球其它主要市场。
一方面,欧美西方国家难以正视越来越多的中国新能源车企携全产业链优势改变行业生态的事实,以“产能过剩”为名,不顾事实大幅加征关税,意图打压限制中国新能源产业;另一方面,跨国车企愿意与中国车企开展务实合作,加大对中国新能源企业投资和开展更多技术合作,以借力中国企业的技术加速自身转型,提高竞争力。
“关税和怯懦正把美国汽车制造商逼入深渊”
美国对中国电动汽车的进口关税从现行的25%提高至100%,叠加适用于所有进口至美国汽车的2.5%关税,中国制造电动汽车将面临102.5%的超高税率。
这种保护主义做法,不仅违反了世贸组织基本原则,更是“既损人又不利己”。
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23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对美国出口1.25万辆,同比减少16.2%,占国内乘用车出口量仅为0.3%。美国市场暂不是中国电动汽车的出海目的地。且相较于其他区域市场,目前还没有一家中国车企在美国实现本地化生产。包括比亚迪等在内的中国车企曾明确表示,乘用车业务未打算进入美国市场。
此次美国加征关税是一次典型的“虚空打靶”,对中国电动车产业的冲击犹如“一拳挥在空气里”,这一系列操作无疑是美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缺乏竞争自信和对无法保持领先地位的失落心态。
想在竞争中领先,不是通过关税等手段,而是要靠颠覆性科技创新和技术突破。对美国汽车产业而言,将所谓“竞争对手”的商品价格翻倍并不能确保美国车企的竞争力。
“关税和怯懦正把美国汽车制造商逼入深渊。”美国彭博社以此为题评论表示,一个对资本主义的饥渴曾造就了现代汽车工业的国家,正在惊人地丧失勇气。“许多高管都安于受距离和关税保护的市场,又担心电气化和中国竞争所带来的痛苦转变。”
贸易保护手段阻挡不了中国车企全球化步伐
美国试图通过保护主义为其产业赢得一丝喘息空间,这一幕似曾相识。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随着石油危机的爆发和环保要求的提高,美国大功率、大型汽车受到重创,小排量、低油耗、高性价比的日系车抓住这一机遇,迅速推出了一系列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大规模进入海外市场。
日本汽车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引发了美国的限制和打压,美国三大汽车公司要求对日本汽车实施进口限制。不过,从日本汽车产业的历史发展来看,产业升级的大趋势并没有被贸易保护所阻挡。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电动化、智能化成为主要发展方向。从20多年前开始,中国企业就在新能源领域持续进行研发投入和产业布局,形成了独有的技术优势,从而产生正向的溢出效应。
有美国媒体曾对比亚迪海鸥进行拆解,认为上述车型产品力不亚于比其售价贵三倍的美国电动车。
特斯拉CEO马斯克更是对外表态,如果没有贸易壁垒,中国汽车制造商将“几乎干掉”外国竞争对手。
对于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企业家比政客看得清楚。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加征新关税,阻挡不了中国汽车走向世界,相反会倒逼中国车企拿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持续冲击汽车市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