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之刃》口碑飙升:尺度大节奏快,社会价值满分

《彷徨之刃》口碑飙升:尺度大节奏快,社会价值满分

00:00
05:55

再次看到王千源的脸,忍不住感叹一句太合适了。

看完《彷徨之刃》,情绪跟着王千源饰演的父亲起起落落,这部电影,王千源把这个角色演活了。

影帝联手,一出即胜

看到王千源和王景春的搭档,我是欣慰的。

作为华语影坛为数不多真正具有含金量的影帝,王千源和王景春就是质量的保证。

如果你想知道作为一位演员,演技到底体现在哪里,不妨让他们来告诉你。

整部电影有个小细节让我印象很深刻,就是王千源饰演的单身父亲李长峰嗓音的变化。

当女儿意外死亡,李长峰来到停尸间认尸后,他声嘶力竭的哭了一场。

往后大概有半个小时的戏份,李长峰一直是沙哑低沉的嗓音。

低沉沙哑的嗓音既是李长峰因嚎哭而导致的身体变化,也是他心理状态的体现。

王景春就更不必说了,作为柏林影帝,他的表演一直是松弛且到位的。

当他与李长峰在废弃的酒店附近对峙,看着李长峰边绝望的嘶吼边离去的身影,他脸上的茫然和无助共情力极强。

他理解李长峰失去女儿的心情,却无法放纵李长峰的所作所为。

可是作为一名警察,不能将犯人绳之以法,还要眼睁睁看他们几年之后就恢复正常生活的痛苦,绝不亚于李长峰。

王景春颤动的嘴角和无奈的眼神将剧情的渲染力拔高到了极点。

这部改编自东野圭吾小说的电影,有着非常浓厚的个人特色。

李长峰的女儿李芊在一个下暴雨的夜晚被轮奸致死,还被拍下视频供凶手反复欣赏。

凶手非但不知悔改,反而嚣张跋扈,不把警察和法律放在心上。

李长峰深知凶手年龄小,法律很可能从轻处理,失去唯一亲人的他,在绝望愤怒之下决定亲手复仇。

尽管有警察的围追堵截,但他抱着一颗赴死的心,仍不愿放弃,千里追凶,誓要为女儿报仇。

《彷徨之刃》有个细节做的很好,就是并没有过分渲染女孩儿被凌虐的细节。

偶尔有这部分的片段也是点到即止,目的是为了让观众更加共情李长峰的心情,侧面突出犯罪者的残忍。

电影塑造的三名未成年年罪犯也是各有特色,两名主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令人恨得牙痒痒;

一个纸老虎,表面胆子大,实际上是个怂包窝囊废;

还有一个共犯,被其他两人霸凌许久,不敢反抗。

在得知女孩儿死亡后,他又后悔又愧疚,但依然不敢向警察揭发另外两人的罪行。

而整部电影最有看点的无非就是李长峰到底能不能成功为女儿报仇。

当他在警察之前来到了其中一个犯人家里并将他反杀时,观众心中的怒火也跟着消减了一二。

当他嘶喊着“我想让他死”时,整部影片的情感拔高到了极点。

从开头李长峰与女儿轻松愉快的日常生活,到女儿突然意外死亡,再到复仇结束李长峰倒下的那一刻,《彷徨之刃》的情感冲击可比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最终让观众与演员和谐共鸣。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相信不少观众都在感性和理性的两级来回横跳。

一边是至高无上的法律准绳,一边是无法忽视的亲情。

很显然,无论是影片中的警察和普通人,还是影片外的观众,都非常能理解李长峰的做法,并对这些坏孩子无法无天的行为深恶痛绝。

近几年来,犯罪低龄化的新闻层出不穷,每当有诸如此类的事情发生,每位看客都深感无力。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只是个孩子”这句话变成了我们最讨厌的话。

人之初性本善逐渐开始立不住脚,孩子可以是天使也可以是恶魔。

坏人就是坏人,并不区分年龄,如果因为他们未满XX岁就可以体谅他们残忍暴戾的手段,那受害者及其家属的公平谁来维护?

说白了,有些人就是天生坏种,何必给坏人找什么理由?

如果一定要说,也是父母教育缺位。

如同《彷徨之刃》中的三个犯罪者,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谢宇的父母。

自认为强奸没什么了不起,杀了人也可以用钱搞定,无视别人失去亲人的痛苦,才会培养出谢宇这种情感淡漠的畜生。

这些年来,我们一再看到未成年人犯罪的新闻,其手段之残忍恶劣实在令人难以想象。

我们要的不是对他们一时的讨伐,而是希望通过这些血淋淋的教训能够唤醒广大不负责任的父母。

作为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管束好自己的孩子,别伤害别人的孩子。

我们更希望相关法律法规得以完善,在被网络各种短视频浸淫的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不能再用以前单纯的眼光去看待。

如果要保护,也要首先保护受到伤害的孩子。

总的来说,故事的结局也许没有那么爽,但也许这就是电影想要表达的现实。

如果能让更多的父母走进电影院观看这部电影,能更认真对待孩子的教育,更能推进相关法律的完善,这部电影的目的就达到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