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三农”工作,2024年这样干

1-1 “三农”工作,2024年这样干

00:00
10:25

“三农”工作,2024年这样干


半月谈记者  姜  磊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23年12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分析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部署2024年“三农”工作。如何理解和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半月谈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多位专家。


找准乡村振兴的切入点 

会议提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出发,找准乡村振兴的切入点,提高工作实效。


毛世平(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千万工程”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切入点,开启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之路,拉动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发展链条。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引领进步,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逐步形成“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城创和美”的生动局面。20年来,浙江以“千万工程”为引领,由环境变革催化带动生态变革、产业变革、社会变革,90%以上的村庄建成新时代美丽乡村,城乡居民收入比已经达到比较良性的1.9∶1,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实现了乡村重塑和城乡重构。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一要注重分类施策。“千万工程”注重“千村千面”“万村万象”,立足不同村的具体情况,分类确定建设模式,制定“一村一策”,推动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二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建设美丽乡村作为缩小城乡差距的主要抓手。把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作为“三农”工作重点,持续缩小城乡差距。三要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以城乡统筹规划引领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升“千万工程”高质量建设水平,促进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四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根本出发点,在共建共享中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千万工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 

会议提出: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


刘合光(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党委委员、党办主任):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促进村民就近就地就业,首先要立足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背景,聚合资源,集成要素,优化乡村产业布局,加强产业集聚发展,进一步夯实乡村产业兴旺根基。其次要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再次要突出地域特色,依托农村优势资源和乡村文化特色,做好“土特产”文章,做大做强富民特色产业。最后要依托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提升,增强乡村产业持续发展动力,一方面让乡村产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另一方面打造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强化涉农技术应用和产品创新,在有效把握市场信号过程中创新创业并不断做大做强农村产业。


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建设 

会议提出: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


刘合光:乡村要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公共服务供给是否完备是重要前提。要进一步完善城乡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经费投入机制,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强化县城综合服务功能,多措并举增强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高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便利性,不断增强乡村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目标,是提高乡村居住的舒适度。要以村庄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为导向,创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首先要把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各阶段各环节全过程。其次要坚持先易后难、系统有序推进,从解决环境脏乱差做起,到改水改厕、村道硬化、污水治理,到实施绿化亮化、村庄综合治理,到美丽乡村创建,循序渐进持续提升农村生活品质。


乡村基础设施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先行资本,也是和美乡村宜居宜业的必要条件。夯实乡村基础设施,关键是要在统筹县域规划的基础上,补齐两个方面的基础设施短板。首先是补齐乡村经济基础设施短板,要强化农村农田水利设施、交通设施、能源设施、供排水设施、环卫设施、信息网络设施的建设,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撑。其次是补齐乡村社会基础设施短板,要在县域统筹的基础上重点完善乡村教育、医疗、养老和文体娱乐基础设施,为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提供基础设施支撑。


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会议提出: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设平安乡村。


毛世平: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已转向乡村振兴,这对乡村治理体制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有效发挥村民自治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优势,强化农民主体地位,激发农民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的积极性,进而整体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是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


首先要坚持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持续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始终坚持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制度保障,充分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乡村治理效能提升提供新动能。


其次要发展村级民主,提高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参与度。全面考虑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搭建专门平台,提升主体参与村庄治理的规范性;明确奖惩机制,建立农民全程参与和监督的机制,挖掘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内在驱动力。


再次要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牵引,夯实乡村治理的物质基础。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治理结构,助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更好地融入市场,充分发挥集体经济为乡村治理提供财力支持、组织支持的经济功能与政治功能,为实现乡村治理有效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最后要通过大数据赋能乡村治理,提升治理信息化水平。打造数字乡村、智慧乡村一体化治理平台,推动农民由线下参与转向“线上+线下”同步参与;拓展大数据赋能渠道,有效激发农民参与大数据赋能乡村治理的主动性。 


推进移风易俗,强化改革创新

会议提出: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刘合光:文明乡风是乡村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灵魂与保障。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塑形,更要铸魂。首先要持续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安定乡村社会秩序。其次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使农村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文明风尚。再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创建和美社会风尚,要充分调动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让农民真正参与到乡风文明建设的各环节全过程。


会议提出:强化农村改革创新,在坚守底线前提下,鼓励各地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


石自忠(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近年来,在政策和市场双轮驱动下,农村劳动力流出和人才返乡下乡进程加快,农村“三块地”配置效率不断提高,财政资金、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综合效应持续提升,数字乡村建设稳步推进。但也应清醒看到,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还面临不少问题制约,与乡村建设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数据等要素在城乡间流动仍存在不少堵点、淤点。应围绕要素流动及乡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制约和现实需求,聚焦关键核心要素,稳妥破除制度壁垒,多措并举全面提升乡村建设人才保障深度、土地使用广度、资金投入精度和科技支撑强度。


支部学习、时政教育,就用半月谈基层党建学习系统。更多半月谈基层党建学习系统详情,尽在主页橱窗。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