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徐向前请求军委授予1个旅荣誉称号,周总理回电:不许再有

1948年,徐向前请求军委授予1个旅荣誉称号,周总理回电:不许再有

00:00
11:34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里,“临汾旅”是一支颇负盛名的部队,它是唯一一支以一个城市的名字来命名的部队,也是唯一一支在中国革命战争中被授予旅(师)一级荣誉称号的部队,这两个“唯一”是和一段血与火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948年3月至5月,为了配合我军西北、中原地区的战略进攻,并为尔后解放山西全境创造条件,中央军委把攻克临汾的重任交给了时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的徐向前。

临汾位于晋南平原的汾河谷地,既是山西南北交通的咽喉,又是太岳和吕梁两大山脉东西联结的枢纽,历来都是山西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为兵家必争之地。临汾守敌共有2.5万人,守敌总指挥梁培璜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在临汾周围筑起4道防线,构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他得意地说:“共军作战,向来是以多胜少,我们把临汾城周工事,筑成法国的‘马其诺’,来个以少胜多。”

而徐向前手上的部队主要有第8纵队的3个旅、第13纵队的3个旅、太岳军区的9个团和晋绥军区的2个旅,总兵力约7万余人,虽然在兵力上占优势,但这些部队多是由地方兵团刚刚升级组成的,新兵很多,装备又差,尤其是缺乏重火器,要想夺取临汾这样一座守备强固的城池,绝非易事。

1948年3月7日,临汾战役正式打响,徐向前决心以第13纵队攻克东关、第8纵队和太岳军区部队肃清城北、城南外围要点,3月底攻克临汾。但直到3月下旬,东关仍未攻克,我军却伤亡不小。

徐向前冷静地分析了战场情况,3月31日,他专门召集团以上的干部开会,检讨了前期作战中存在的问题,重新调整了各部队的任务。为了激励部队的士气,徐向前专门宣布了一条决定:“哪个旅率先破城,就授予哪个旅‘临汾旅’荣誉称号。”

会议结束以后,富有攻坚经验的8纵23旅被调到东关,与13纵37旅并肩担任攻坚突破的任务。23旅的前身是山西抗日决死队3纵,1937年成立,是一支非常年轻的部队,在此前的运城战斗中,部队在旅长黄定基的带领下最先破城,立下了头功,徐向前此次进行调整,显然是对23旅寄予厚望。

黄定基受领完任务后,决心利用最小的代价夺取东关,他一面进行作战部署,一面命令68团抽出部队,在旅工兵连的技术指导下进行坑道作业,不断逼近东关。

经过周密部署,4月10日下午2点,23旅发动了对东关的总攻,部队在黄定基的带领下猛打猛冲,一举夺下了东关。徐向前得知这个消息后大喜,当即宣布:“东关攻克,让参战部队大睡三天!有23旅,我也可以安稳地睡一会觉了!”

东关攻克以后,23旅又转入攻击临汾本城的准备工作,临汾本城的城墙比运城和临汾东关的城墙高得多,也厚得多。城内不仅有内壕,而且内壕与城墙之间敷设有雷区,内壕及内壕内沿又有碉堡,敌火力部署也超过东关,要攻克的难度显然更大。

不过徐向前已经从此前攻打东关的战斗中受到启发,他觉得打临汾也可以采用这种“土行孙战法”,即集中兵力依靠坑道爆破来攻破敌人的铜墙铁壁,既然敌军的优势在地上,那我们的优势就在地下。随后徐向前亲自过问,调动大量的部队和民工,加紧进行坑道土工作业,长蛇般的坑道一步步伸向临汾城下。

23旅主要承担了攻占外壕和挖坑道破城、开辟突破口的重要任务。由于敌人在东关吃了坑道爆破的苦头,便组织了反坑道部队,加强了监听侦测,并不断挖掘反坑道,甚至施放毒气,还派出特务奸细四处打探,千方百计破坏我军的坑道作业。

面对敌人的破坏,为了加强坑道掘进的保密,黄定基命令战士们挖土改用三股齿铁叉、小铁铲,脚上也缠上了破布、棉絮走路,相互间还以手势代替说话。有的战士因用胸顶铁铲、铁叉掘土,以致胸膛都磨出了血。

在黄定基的指挥下,23旅克服了无数困难,终于将两条110多米长的坑道通过外壕延伸到临汾主城墙底下,一条坑道装黑色炸药6200公斤,一条坑道装黄色炸药3000公斤。此时天又下起雨来,官兵们生怕炸药被雨打湿,都脱下上衣盖住了炸药。

5月17日17时,我军发动了对临汾的总攻,随着徐向前的一声令下,黄定基在19时下达了起爆命令,伴随着暗红色的闪光和天崩地裂般的轰响,临汾城被炸开两处近50余米宽的缺口,早已待命的23旅69团乘机发起冲锋,首先登上城头,随后其他兄弟部队也相继突入城内,与敌人展开激战。战至18日凌晨,我军全歼守敌,临汾宣告解放。

此战黄定基指挥的23旅毙伤敌近1000人,俘敌4337人,缴获各种火炮2051门,各种机枪358挺,长短枪3034支,汽车21辆,骡马442匹,弹药109万余发,为战斗的胜利立下了头功。

战后徐向前认为23旅在此战中不仅坑道爆破成功、而且率先登城,功劳最大,所以决定授予它“临汾旅”的荣誉称号。不久以后,徐向前和副司令员周士弟、兵团宣传部长任白戈联名致电华北军区和中央军委,请求授予23旅“光荣的临汾旅”荣誉称号。

军委经过研究,同意了徐向前的请求。7月12日,周恩来代表中央军委给华北军区回电:

授予8纵23旅“临汾旅”旗帜事,可照您们决心了的做,以后不宜再用此法,因中国革命是长期战争,攻击大城市的参战部队甚多,且在野战中歼敌有功的部队更多,这种方式容易造成少数部队突出、多数向隅的现象。

应该说周恩来的回电也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当时我军在解放战场上节节胜利,立下大功的部队很多,确实不可能都像“临汾旅”一样被授予荣誉称号,为了保证荣誉称号的严肃性,所以周恩来要求徐向前“不宜再用此法”。因此“临汾旅”也就成了中央军委在战争年代唯一一支授予荣誉称号的旅(师)级部队。

1948年6月4日,8纵在山西洪洞召开庆功大会。会上,徐向前亲手将一面绣有“光荣的临汾旅”的锦旗授予了23旅。

此后“临汾旅”又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国防建设、抗洪抢险等战斗中屡立战功,成为名震华夏的精锐部队之一。近年来,“临汾旅”还奉命担负迎外表演任务,先后接待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名国家元首、军政要员和贵宾,向世界展示我军威武、文明、胜利之师的良好形象,成为了“中国陆军的窗口”。

1986年的一天,当徐向前听取“临汾旅”代表关于部队现代化建设的汇报时,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再次为这支英雄的部队写下了6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光荣的临汾旅。

1988年,为了纪念临汾解放40周年,有关部门决定拍一部反映“临汾旅”英勇事迹的电视剧《临汾攻坚战》。徐向前看完剧本后,对相关创作人员说:“人物要用真名真姓,尤其是已经去世的革命先烈。”

随后徐向前扳着手指头,如数家珍地报了十几位从班长到旅长的姓名,他深情地说:“他们都是革命的功臣,我们千万不要忘记他们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