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养大熊猫?广东“00后”大学生开发“熊脸识别”

AI养大熊猫?广东“00后”大学生开发“熊脸识别”

00:00
04:20

“云”养熊猫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一群广东“00后”大学生

为大熊猫开发了一个

智能行为识别算法模型

将“云”养熊猫的想法变成了现实

全球首个!大熊猫行为识别数据库

“大熊猫今天吃东西正常吗?”“大熊猫更喜欢吃什么东西?”“大熊猫今天喝够水了吗?”……过去需要大熊猫奶爸现场查验甚至需要24小时观察记录的问题,迎来了AI的远程解答。

“全球首个大熊猫行为智能识别模型”由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十余名00后大学生训练开发,是全球首个大熊猫行为识别数据库行为智能识别模型及智慧系统,可智能识别圈养大熊猫进食、喝水和睡觉等日常行为,准确率超过了80%。算法模型可将大熊猫日常行为的记录过程智能化、数字化,填补该研究领域的空白,对大熊猫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可不要小瞧这个只管吃喝睡的“奶爸”的作用。根据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专家介绍,进食、喝水、睡觉等行为,是判断大熊猫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比如长时间不进食或者进食时间较短,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有的行为和饮食异常也是生病的征兆。

这些大熊猫行为过去主要依靠人工现场观察和记录,饲养员在日常管理中需要每隔5分钟观察一次大熊猫的行为状态,估算进食量等等。因此,如果能用AI识别,并记录这些行为的发生时间、时长和频率,就能够帮助饲养员了解大熊猫个体的饮食、行为规律,更加精细地呵护大熊猫健康。

“鹅脸识别”“鸡脸识别”“鸟脸识别”

广东的AI啥都能识别

今年年初,深圳大学的学生食堂里免费送起了鸡汤,这并不稀奇,但是这次的鸡汤是“AI鸡汤”,舀汤的不是“食堂阿姨”,而是深圳大学人工智能特色班的学生。

2023年,十余位人工智能特色班的学生走进贵州赤水乌骨鸡养殖基地,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后攻克多项难题,历时8个月,开发出全球首个乌骨鸡智慧养殖系统。

基于这个系统,养殖基地可以及时识别出“呆鸡”“木鸡”,也能第一时间收到野兽袭击警报,有效避免疫病传播和财产损失。系统运行半年多养殖基地的乌骨鸡提升了30%的出栏率,增产6万多只。

大湾区之声此前也曾报道过,深圳大学人工智能特色班的学生用代码解决了困扰汕头养鹅界300多年的难题,通过打造一款AI养鹅小程序识别“病鹅”,让鹅群整体存活率提升了30%。

据了解,统计广东省候鸟的种类和数量目前也用上了AI识别技术。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工作人员介绍,以前鸟类调查,主要靠人员调查采样路线和红外相机记录,再进行人工分析、统计,耗时耗力。而现在运用了AI监测管理系统,可以更高效地统计广东省候鸟的种类和数量。

如果AI监测管理系统发现无法识别的候鸟种类,会推送给相关专家,请专家进行人工识别,这对于发现新的候鸟物种有积极意义。

下一个可AI识别的是谁的脸呢?

一起期待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