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智能手机十五年:一场波澜壮阔的大逆转

国产智能手机十五年:一场波澜壮阔的大逆转

00:00
16:11

本文来自时代周报。作者:郭美婷。

“今天,苹果将重新发明手机。”

2007年,苹果创始人兼CEO史蒂夫·乔布斯在iPhone锁屏界面上的轻轻一划,“咔哒”一声,划开了智能手机时代的序幕。

不过,发生在美国旧金山的跨时代之举,并未给当时的中国带来多大震动。当时,中国手机业还沉醉在深圳华强北的霓虹中,这里的传奇是以假乱真的手机和一夜暴富的草根。

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国内的山寨手机产量至少有1.5亿部,几乎与国内市场手机总销量相当。与此同时,除了华为、中兴、TCL等以国外市场为主的厂商外,国内品牌手机大企业几乎全部都出现亏损,其中波导亏损5亿多元,夏新更是亏损6亿多元,有些企业甚至退出了市场。

“出售手机业务正成为国内业界一股风潮。”当时有媒体在报道中如此写道。

2007年还没有小米,雷军正为金山软件的上市而奔波;任正非的华为深陷“辞职门”;vivo创始人沈炜还在步步高负责通讯科技业务;而陈明永执掌下的兄弟品牌OPPO也才刚刚切入功能机的赛道……这些日后能在国内智能手机史上留名的企业家们,或都无暇顾及大洋彼岸科技界的巨变。

转折来自一家从没做过手机、只做MP3和MP4的企业,位于珠海,名字叫魅族。

魅族创始人黄章在公司最鼎盛时期,就敏锐地察觉到了MP3市场的衰退。2007年底,MP3行业召开“涅磐大会”,硕果仅存的知名MP3生产商齐聚,探讨未来发展。但魅族缺席了这次大会,“我们觉得,在MP3上已经看不到方向了,”当时任魅族营销总监华海良说,“我们站在山顶,却发现无路可走。”

黄章认为出路在于手机。2006年底公司年会上,黄章表示魅族决定转型做手机。次年,第一代iPhone的发布,更加坚定了黄章的信念和方向,魅族随即公布开发首款智能手机魅族M8。

但M8从研发到发布,却足足花了两年。期间魅族多次宣布发布延期,在当时被媒体冠以“史上最强跳票王”的头衔。

2009年2月18日,万众瞩目下,魅族M8终于正式登录市场。

从外观来看,M8机身尺寸108×59×12毫米,直板造型,边角圆润,提供黑白双经典配色。据参与设计M8外观的赵英秀表示,M8定版时,一共有过34版设计,就连开好的模具都曾推倒重来了三次。

在性能方面,2019年时任魅族Flyme负责人周详回忆称:“M8当时的硬件配置很超前,720*480的分辨率,三星的高主频CPU,有图形加速能力和重力传感器。”

从当年的报道资料中,时代周报记者仍能窥见M8的盛况:消费者早早地来到旗舰店门口排队等候,供不应求、分批预约和购买。曾经有位山东的消费者,转战了4个省,倒了3趟火车,一趟汽车,从安徽阜阳赶到山东临沂,就为了尽早买到3台魅族的M8手机……这样的场面,不输今天新一代iPhone和华为手机上市时的火爆人气。

魅族公开数据显示,M8产品推出后仅5个月,销售额就突破5亿元。

如同向平静湖面投下一颗石子,魅族M8试水成功之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尝试向智能手机转向,特别是在2010年,iPhone 4进入中国市场之后,小米、OPPO、vivo等后来脍炙人口的品牌在第二年均推出了首款智能手机。华为则在2012年发布了Ascend P1,成为后来P系列的“开山鼻祖”。

混战:从“中华酷联”到“华米OV”

国内智能手机刚起步的几年,三星、苹果仍把持着市场大风向,国产品牌中能搅动风云的,是中兴、华为、酷派和联想四家,并称为“中华酷联”。

靠着运营商渠道和高额补贴卖千元定制机,“中华酷联”迅速占领国内市场份额。易观国际报告显示,“中华酷联”最辉煌的时期当属2013年Q3季度,中国智能手机销量为9308万台,联想、酷派、华为、中兴分别占12.5%、10.0%、9.4%、5.4%的市场份额,当时份额排名第一的三星占比也仅18.4%。

这样的繁荣无法持久,在2014年运营商终止补贴后,“中华酷联”很快进入到了阵痛期。

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一家企业悄然诞生,并在“中华酷联”格局瓦解后,率先坐上了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第一的交椅。

这家企业是小米,创始人雷军曾是魅族的忠实拥趸,在与黄章关系的“蜜月期”间,雷军多次在公开场合赞美魅族,认为世界上只有两家互联网手机公司:一是苹果,一是魅族。当时雷军经常出入魅族,与黄章探讨手机。但另一边,雷军又在秘密筹划小米。

小米在2010年被创立。4年后,小米手机登顶中国市场份额第一。IDC数据显示,小米2014年的市场份额为12.5%,作为对比2013年的份额为5.3%,增长率为186.5%。排在第二名的是三星,市场份额为12.1%。

和“中华酷联”依赖运营商的传统模式不同,小米培养了自己的电商销售渠道,并将互联网思维、饥饿营销运用到了极致,可谓“血洗”了智能手机的市场格局。

这一时期,许多与小米相似的,带着浓厚的互联网基因的智能手机品牌涌现。有罗永浩做的锤子手机,有被贾跃亭用来频频叫板苹果的乐视手机,还有大可乐手机、小辣椒手机、乐檬手机等。无数创业者争先恐后地闯进赛道,这是中国智能手机史上最热闹的一段时间。但大浪淘沙之下,当中有许多品牌都逐渐湮没在时间的长河中。

小米的领头羊地位持续了两年,2016年,属于OPPO、vivo蓝绿两厂的天下到来。

据IDC数据,2016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的前三为OPPO、华为、vivo,其中OPPO和vivo分别同比增长122.2%和96.9%,华为仅为21.8%。

人们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形容OPPO、vivo的崛起,不经意间已处处都是。这背后,一方面是两厂多年深耕三四线城市,一步步埋下了庞大的代理商布局;另一方面,主打快充、长续航、拍照、音乐、时尚等特点的产品,也捕获了年轻的消费群体,尤其是女性用户。

行业喧嚣中,华为始终卧薪尝胆。它是“中华酷联”四家中唯一尚未掉队的。

在被小米反超的日子里,华为也抓住了互联网营销的精髓,2013年尾独立荣耀子品牌与小米贴身肉搏,坊间形容为“像素级模仿”,让荣耀用一年时间走完了小米三年的路。不过,这也为后来荣耀与小米的口水仗埋下伏笔。

华为的第二步棋下在Mate 7上。2014年,华为在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览会期间推出了一款高端旗舰Mate 7,迅速点燃市场热情。

时任华为消费者业务董事长的余承东宣称,Mate7三天卖出了三个月的销量,因为预期不足,结果导致供应链准备跟不上,导致长期断货,甚至在白领圈出现了争抢Mate7的现象。

美国《福布斯》杂志后来将此称为“Mate7现象”。Mate7突破了国产手机只能以性价比赢得市场的宿命,华为真正踏入了手机中高端市场。

2017年,华为等到了自己的高光时刻。IDC数据显示,2017年华为市场份额达20.4%,领跑市场。同时,据赛诺当年1-11月累计数据,荣耀手机以4968万台销量和716亿元销售额,击败小米,登顶互联网手机冠军。

次年,荣耀总裁赵明在一场发布会上直言:“荣耀和小米的竞争已经结束了。”

至此,国产智能手机市场形成了“华米OV”的竞争格局。

下一个十五年:高端化和生成式AI

2017年,我国智能手机市场已有烈火烹油之势。也是从这一年起,我国智能手机年度出货量出现有史以来的首次下滑。

据IDC数据,当年中国市场出货量下滑近5%。Canalys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4%,约为4.59亿部,尤其是第四季度出货量,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4%,仅为1.13亿部。即使从全球范围来看,下滑的趋势仍旧存在。智能手机市场开始进入存量时代,这种走向一直延续至今。

如何寻得增量?

事实上,尽管整体市场在走下坡路,但有一类手机的出货占比却逐年提高。

IDC今年发布的一项全球智能手机趋势分析显示,从2018年至2023年,中国地区智能手机的平均售价几乎呈逐年增长趋势,增长率达8.1%。到2023年,中国地区智能手机的平均售价达到了471美元。这表明市场正向高端机型倾斜。

综合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2021年,高端手机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占比达到27%,创下历史新高;2022年,高端市场收入贡献首次占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总收入的55%,高端设备销量也占据了全球智能手机总销量的五分之一以上;2023 年高端手机销量在全球市场份额占比将近 25%,销售额占比将近60%。

手机厂商们早已窥见机遇,从卷外观、卷价格、卷影像,到卷折叠屏、卷操作系统、卷芯片……各家均向高端发力,市场上涌现出诸如OPPO Find X6系列、vivo的X100系列、小米14、荣耀Magic4等产品。

折叠屏手机也是近年来国产手机向高端冲击的代表性产品。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华为、OPPO、 vivo、荣耀、小米共推出了14款折叠屏手机,包括横向内折、外折的大折叠手机及上下折的小折叠手机。

不过,单从市场份额来看,高端智能手机的主战场,仍横亘在华为和苹果之间。前几年,因受国外制裁,华为手机被迫暂时“隐退”,巨大市场拱手相让,被苹果蚕食了不少份额。

据IDC数据,2020年上半年,在中国600美元以上价位段的智能机市场中,华为以44.1%的份额位居榜首,苹果以44%的占比紧随其后,而一年后的2021年第四季度,苹果就占据了70%以上的高端手机市场。

这种格局直到2023年华为Mate60回归才有所松动。在余承东的一声声“遥遥领先”中,Mate60系列成功卖爆,拉动华为重登顶峰。

Canalys数据显示,华为经历13个季度,重夺中国大陆市场第一,凭借 Mate 及 nova 系列热烈的市场反响,出货量达 1170 万台,市场份额达 17%。而苹果在头五厂商中跌幅最大,以1000万台的出货量排名第五,同比下降25%。

竞争格局还在变化中。如今,随着生成式AI的加速发展,智能手机正在拥抱这一新机遇。去年至今,多个国产手机品牌宣布在新机中搭载AI大模型,谁也不想错失良机。

vivo发布自研AI大模型矩阵蓝心大模型,并在vivo X100系列手机搭载,提供蓝心小V、蓝心千询等终端智能应用交互;OPPO发布Find X7系列手机,第一次在端侧部署了约70亿参数的安第斯大模型,实现AI通话摘要、AI消除等功能;华为不断迭代盘古大模型,并将其引入到手机、汽车端;小米也宣布大语言模型MiLM正式通过大模型备案,未来将应用于手机、汽车等产品……

曾在国产智能手机史迈出第一步的魅族,在今年1月“壮士断腕”般地宣布“All in AI”,停止传统智能手机项目,全力投入明日设备,迈入前景广阔的AI科技新浪潮。

这一轮AI浪潮将给智能手机带来多大影响?没有人知道。也许在下一个十五年,也存在一个新的“iPhone时刻”,智能手机将被重新发明。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