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第一节 发现山川

第九章 第一节 发现山川

00:00
09:23
  发现山川
  《山川章》最后一段说:“此余五十年前,未脱胎于山川也,亦非糟粕其山川,而使山川自私也。山川使余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余也,余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余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
  涤也。”
  石涛生于1642年,此段议论中谈到的“五十年前”是个约数。五十年前,他未脱胎于山川,而他书写此绘画论作时,已五十多岁,他的生命是“脱胎于山川”而获得,他与山川,与给予其生命的天地宇宙是一体的,天不能言,他是天地的代言者,他与山川乃至天地间的一切,本来就契合一体,搜尽奇峰打草稿,目对山川之美景,奇峰不是我观照的对象,我与奇峰共成一生命的世界。如庄子“庖丁解牛”故事所言,他“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目视,就将自己推向世界的对岸,不在天地中,是世界的观者,我手握着一小打人所发明的符号去剖析,去对位,最终我被世界“逐出”。
  没有一个异在于我的天地创造之本体,我是天地之子,我的生命真性中,

  就葆有这生生不已的生命精神,我作画,只是将此生命精神呈现出来,我说了我真性中的语言、也说了天地的语言。只有去除目的欲望的纠维,去除知识法度的牵引,我才能回归真性。我只有在回归真性中,才能体会天地造化的创造精神,才能成为天地的代言人。我笔墨下流出的山川风物,有鸢飞鱼跃的活泼面目,有此面目中所承载的生机勃郁的生命精神,有我的生命真性在其中流淌。石涛称这样的创造性发明为“迹化”。此“迹”一山川之形之势,化入了天地生生之精神,化入了我回归生命真性发现天地精神的欣喜中。“归之于大
  涤”
  语双关,此“大涤”,既指“大涤子”石涛,我的笔墨的主人,又
  指将一切涤荡而去后所呈现的纯然生命境界。只有这样,才是一个真实的大涤子石涛,才回到天地创化之门,才可以与天地山水同呼吸。
  “迹化”是对媒介论、工具论的超越。《画语录》之《山川章》开章便云:“得乾坤之理者,山川之质也;得笔墨之法者,山川之饰也。知其饰而非理,其理危矣;知其质而非法,其法微矣。是故古人知其微、危,必获于一。一有不明,则万物障。一无不明,则万物齐。画之理,笔之法,不过天地之质与饰也。”这段文字以逆向论述的方式,由外在的山川形、势,及于内在的天地权衡的动力根源,再由此造化本体的发现,及于“一画”,论述人当下直接的生命体验,合人之“真性”、天地“生理”、山川外在形势为一体。这样的论述方式,体现出石涛的良苦用心,他要打破世俗媒介论、工具论的思维方式。石涛认为,在体验境界中呈现的山川,是境界之物,而非具体的山水。在此“齐”的境界中,“媒介论”的观点可以休矣。那种认为山水画是运用笔墨而创造意象的艺术,笔墨是表达山水意象的媒介,山水意象是表达天地创造精神的媒介,而天地的创造精神(质),又是表现人的生命感觉的媒介。在石涛的“一画”思想体系中,没有这样的理论的藏身地。石涛以“一画”与万物齐同的思想,突出在体验中

  所创造的一个生命宇宙,而此生命字宙中的山川之象、笔墨趣味、运动趋向等,都是此一宇宙构成的活的存在,是具有独立意义的生面构成因素。我们可以通过深受石涛影响的乾隆时期画家郑板桥有关“竹”的论述看这样的思想。郑有关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三竹”学说,今天艺术学中有很多讨论。郑板桥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意在笔先者,定则也。”①
  我们不能将此段话作如此理解:由外在的纯然的“物象”,到内在与人情感融合的“心象”,再到画面呈现的体现物我融合的“意象”系统。先有一个观照的对象,待人心灵的作用而形成心灵的图式,再将这种心灵图式通过笔墨次第表现出来。若如此理解,郑板桥所说的“意在笔先”,就成为一个“先在”的情感决定之主;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即是次第展开的成画过程。“意在笔先”的“意”是先有的存在,是“时间在前”,而待与“竹”结合,使其变为可清晰化呈现的对象。而“竹”,虽然贯彻由外在到内在再到画面呈现的全过程,但它终究是一个借来表达心灵的媒介,逃脱不了“对象”“外物”“符号”的命运。而笔墨也是如此,在这里只是作为一种表达的手段而存在。这是对郑板桥的误解。郑板桥不是情感决定论者,而是生命体验论的提倡者。他说:“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其神理具足也。”我们不能从媒介论的角度看郑板桥的“三竹”之说。

  石涛也是如此。他认为必须面对山川,要有直接性,不能在吉人的卷轴中求生活,身之所历是铁门限,搜尽奇峰打草稿,是他毕生奉行的观点。心期万类中,黄山无不有。并非先有“心期”一要表达的内涵,先入的知识、情感形式,在山水中去寻找其合律者,这是本末倒置。石涛认为,他对黄山之爱,是以澄明的心灵直面黄山,在黄山的冲击下,启动自己的创造潜能,以最适合
  的笔墨表达出来,物我合一,心手双畅。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