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有个亲戚,今年48岁,年龄并不算大。因为长期咳嗽、胸闷不见缓解,去医院拍了个肺部CT,结果意外发现了肺癌。之所以说是意外发现,是因为在发现前他本人怎么也想不到肺癌会出现在自己身上。
因为这个亲戚的单位每年都会组织体检,而且这个体检看起来还是挺全面的,体检报告厚厚一大堆,几乎都没什么问题,按理说要是体内有癌,应该早就查出来了。
看到这也许有人好奇,为什么年年体检都正常,却还是查出癌症?在这里我想说一组数据,2017-2021年,我国健康体检人数由4.06亿人次增长到4.88亿人次,可与之相反的是,癌症病例并没有因为大家的重视而减少,反而越来越多。
国家癌症中心于2022年2月公布了一组数据,数据显示,女性宫颈癌、乳腺癌,男性前列腺癌和结直肠癌等,在过去几年里导致的死亡病例增加十分明显。
为什么年年体检正常,发现癌症时还是晚期?
其实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新闻上类似的报道更是屡见不鲜。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癌症肯定不是突然得的,而是突然查出癌症,癌症肯定是早就有了,只是在某一天突然检查出来罢了。
为什么年年体检正常,却还是查出了癌症,甚至查出癌症时已经晚期了?归结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体检项目不对,这也是最重要的。很多癌症在早期没有很明显的特异性症状,只能通过针对性的检查来发现。
然而,不少人在参加体检时,尤其是单位组织的体检,基本上都是在做一些常规检查,甚至可以说是走马观花,象征性地走一遍过场。就比如一些人在体检时选择做腹部B超,认为这样就能查出肝部问题。
殊不知,肝癌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只有等到肝病损伤达到七八成时,才可能出现症状,这时已经是晚期了。而且腹部B超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就在于难以确定肿块的性质,此外B超对大肝癌和超大肝癌容易漏诊。
其次,体检明明发现了蛛丝马迹,但却没有重视。这种情况其实是很遗憾的,同时又很常见。曾经遇到一个患者,因为经常拉肚子去做检查,检查显示大便潜血阳性,当时我就建议他去完善肠镜检查。
但患者觉得肠镜麻烦,认为自己这是痔疮导致的,就一直没去干预,也从来没去复查。最后的结果就是发现时已经是肠癌了,并且还是晚期。这个惨痛的病例其实就在告诉我们,体检发现异常了,哪怕是一些不起眼的蛛丝马迹,也要足够重视。
体检不做这五个检查,得了癌症都不知道
①胃镜
我国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约为48万例,仅次于肺癌和结直肠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体检中只有不足1%的人会主动选择胃镜。
人们之所以不敢做胃镜,一方面是源于对胃镜的恐惧,另方面是在潜意识中认为抽血、CT和彩超等都能发现早期胃镜。殊不知,这些检查都无法取代胃镜。
胃镜作为检查胃病最常见的诊断方式,同时也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胃镜不仅能够观察到食管和胃部的真实情况,是否有病变,同时还能对可疑部位进行病理活检。
因此建议普通人群每5年做一次胃镜,已经有癌前病变的高危人群每两年做一次。
②甲胎蛋白
前面我们说到腹部B超查肝脏问题很容易漏诊,所以甲胎蛋白就显得很有必要性。甲胎蛋白全称血清甲胎蛋白,这是一项抽血就能做的检查,AFP是原发性肝癌最灵敏、最特异的一种指标,如果AFP明显升高,一般提示原发性肝癌。
建议肝癌高危人群每半年做一次甲胎蛋白检查,如果想提高筛查肝癌的准确性,可以做甲胎蛋白检查的同时结合肝脏彩超。
③肠镜
肠癌早期没有很明显的症状,再加上肠癌的一些症状和普通的腹泻、痔疮等类似,导致很多人因为疏忽大意而错过最佳的诊疗时机,一经发现就已经是肠癌晚期了。
有不少人害怕做肠镜,觉得做肠镜不仅要喝泻药,而且还很麻烦,所以很抗拒做肠镜,选择用大便常规和胶囊内镜等代替。
事实上,发现早期肠癌,做肠镜是最佳选择,肠镜不仅能发现早期癌变,还能发现肠息肉这种癌前病变,同时还能通过肠镜将肠息肉切除。
④低剂量螺旋CT
肺癌作为我国第一大癌,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有很多人在做肺癌筛查时会选择胸片,觉得胸片价格相对便宜,殊不知胸片很难发现早期肺癌和一些微小病灶。
低剂量螺旋CT则不同,其敏感性是胸片的4-6倍,不仅能够发现胸片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同时还能更好地表现肿瘤的形态和位置,是发现早期肺癌的最佳方式。
建议普通人群在体检时每年拍一次胸片,孕妇或计划在3个月内怀孕的女性可以不拍胸片。
⑤乳腺钼靶或彩超
乳腺癌已成为全球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因此及时发现乳腺癌至关重要。正常来说,乳腺钼靶和彩超都可以作为乳腺癌的筛查,临床上建议女性从30岁开始,就应该定期进行乳腺癌筛查。
听了讲体检的,体会到做对检查比做多检查重要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