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另一种方式感受长城,首届京津冀国家通用手语和盲文竞赛举办

用另一种方式感受长城,首届京津冀国家通用手语和盲文竞赛举办

00:00
06:13

5月10日,一场特别的竞赛在八达岭长城拉开序幕。来自京津冀三地的听障、视障选手,用国家通用手语“讲述”登长城的内心感受,通过盲文摸读品味著名诗文。这场体验式竞赛让听障、视障选手走出家门,在实际应用中锻炼、提升国家通用手语和盲文水平。

在长城上比赛,“非常新奇、惊喜”

为进一步在京津冀地区推广国家通用手语和盲文,在教育教学和文化旅游生活中提升广大听障、视障学生、教师及文化旅游行业工作者规范使用国家通用手语和盲文的水平,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天津市残疾人联合会和河北省残疾人联合会举办了这场“‘心手相连 有爱无碍’——首届京津冀国家通用手语和盲文竞赛”。

来自京津冀聋校、盲校的教师和听障、视障学生,以及文化旅游行业手语工作人员共40名选手参赛。竞赛创新性地采取室外比赛与室内比赛相结合的形式,室外比赛于5月10日在北京著名景点八达岭长城举行,室内比赛于5月11日在大兴区文化馆进行,最终评选出一等奖4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6名,其余选手获得优秀奖。

5月10日一早,选手们来到了八达岭长城入口处,20位志愿者与选手结伴,为他们提供比赛全程的服务保障,确保室外比赛安全进行。

在八达岭长城比赛现场,听障选手在志愿者和老师的陪伴下,一边游览,一边根据题目要求用手语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视障选手则拿着盲文考题,仔细触摸、辨别考卷上的盲文,并朗读出考题内容。

杨桂行是来自北京启喑实验学校的一名听障学生,今年17岁。比赛现场,他手语娴熟,能准确将心中所想描述出来。“赛前我不知道会是这种形式,知道后就非常惊喜,现在看到长城,我很震撼,也很激动。”杨桂行用手语告诉记者,他赛前做足了准备,复习了大量词汇,准备了一些句子,练习了很多遍。比赛正式开始前,他心中有些紧张,又满怀期待,希望能发挥最好水平,取得好的成绩。

“这种比赛非常新奇,在路上我就很期待。”蒋明迪是北京市盲人学校的一名高二学生,他告诉记者,赛前有参加集训,不断摸读,提高速度。比赛中,他抽到一篇介绍圆明园的文章,摸读时,他语速平稳、声音洪亮、字正腔圆。“我平时有朗读的爱好,其实站在长城上,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朗读,真的很紧张,害怕自己读错。”当天风力强劲,考卷被吹得有些飘动,给蒋明迪的摸读带来了挑战,但他觉得自己发挥出了当时的最佳水平,所以也没有遗憾。

这是蒋明迪第一次来到八达岭长城,完成比赛后,在老师和志愿者的讲解陪伴下,他通过触摸的方式感受了长城风貌。“之前都在北京,一直想和其他地方的朋友交流,所以借这个机会,我也与来自天津和河北的同学聊了聊,感觉视野更开阔了。”

“希望以比赛为契机,让他们摸摸城墙、吹吹长城的风”

将比赛地点设置在八达岭长城和大兴区文化馆,是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教育就业部四级调研员冷新雪告诉记者,“视力和听力残疾的朋友可能出游机会不是很多,而北京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希望以比赛为契机,让他们摸一摸城墙、吹一吹长城的风,在志愿者的介绍下,领略长城风貌。”另外,大兴区文化馆的无障碍设施完备,能为选手们提供一个有文化气息,同时又安全便捷的比赛环境。

“室外竞赛设置在长城这一场景中,孩子们需要用自己所学的手语去表达,体现了语言的应用性特征,他们也能在比赛中领会到,学习手语实际上是为了应用。”北京启喑实验学校的领队老师刘可研说,“比如他们学了‘巍峨’和‘蜿蜒’这两个词的手语,来到长城,抽象的词语就具象化了,他们对词汇的理解会更深刻,运用起来也会更灵活。”她认为,在比赛中,孩子们的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可以得到锻炼和提升,赛前的练习也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知识。

据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共服务处相关负责人毛成栋介绍,比赛之外,选手们还一起参观了奥运博物馆,了解北京奥运遗产。本次比赛的志愿者是通过延庆区文化馆招募的文化志愿者,既能保障选手安全,又能为选手提供讲解服务,力求丰富选手的精神文化生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