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四支 之一)

声律启蒙(四支 之一)

00:00
01:03

茶对酒,赋对诗

茶,便是平日里文人雅客细品的茶,对着江湖豪杰纵情痛饮的酒。

赋,是一种古代的文体,也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古代的文人,经常是诗酒不分家的,茶,更是文人雅客的必备之品。放在一起,有好茶,存美酒,那还担心没有精妙的诗词歌赋吗?


燕子对莺儿

燕子、莺儿,同样是春天的鸟儿,常作为诗人写春光美景的代表。唐代,杜牧《江南春》中便有诗云:“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栽花对种竹

既然是春暖花开的时节,种花养竹便是最合适的,古人栽花,以求悦目来欣赏。种竹,却是为了养志,陶冶情操的。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以高风亮节。正直虚心的君子形象出现,受到诗人们的喜爱,也再正常不过了。


落絮对游丝

落絮是指的是柳絮,是柳树的种子,有白色的绒毛,随风飘散如丝絮。游丝,是蜘蛛或者其他类似吐丝昆虫的丝,飞扬在空中,被称作游丝。游丝 春夏两季常见。[南朝梁]沈约《会圃临春风》诗云:“游丝暖如烟,落花氛如雾。”


四目颉,一足夔

四目颉,是传说中创造了中国文字的一个人。他是黄帝的使臣,叫仓颉。

《姓氏谱》:“苍颉,上古人,生而神圣,有四目。”

传说中他长着四只眼睛,四目灵光,他因为看到地上鸟兽的足迹,发明了文字,就是我们现在是最早的甲骨文,最早用符号来记录的事情,后来慢慢也变成了现在的文字。

一足夔,传说,夔是《山海经》对里头说到的一种神兽,形状和牛一样,但是只有一只脚。

另外在古书上记载说,舜帝的乐工,乐官名字叫夔,他正六律,和五声,而天下大服。说的就是,舜帝让他出任乐官,让他主持和音律有关的工作,制定了现在的音律基准,舜帝很高兴,就说,有夔这样的能人,一个也足以成事了,那后来的人便称之为夔一足,后来慢慢误传成了,乐师夔只有一条腿。

无论是创立文字的四目颉,还是调整音律的一足夔,都是曾在古时候有大才能做个大事的人物,放在这里,对仗合理,相得益彰。


鸲鹆对鹭鸶

鸲鹆,便是八哥,是种会学人说话的鸟。鹭鸶说的是白鹭。一黑一白,一个机灵聪明,一个优雅轻盈,又是另外一种相辅相成。


半池红菡萏,一架白荼蘼

菡萏这两个字都是草字头,也是一种植物,指的是荷花。

荼蘼也是草字头,这是一种白色的小花,带香气。上句说的是粉红色的荷花在池中开放,映衬着白色的荼蘼小花满园香,一架白荼蘼。唐代诗人李商隐,在诗里《赠荷花》中曾提过。唯有绿荷红菡萏,舒卷开合任天真。

宋代的苏轼,也曾为荼蘼提过诗,荼蘼不争春,寂寞开最晚。韵文在这里便是在对应着初夏,荷花开满池,指的盛夏要到来了,春末荼蘼香未散,春天就快要过去了。


几阵秋风能应候,一犁春雨甚知时。

应候便是顺应时令,该什么季节,便做什么季节的事情,春天适宜播种,秋天当然是收获的时候,几阵秋风能应候。知时,也是适应季节,和上句的,应候都是一个意思。

杜甫在《春夜喜雨》这首诗中便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几阵秋风过后,便知道秋天来了,春雨来得正当时,也是春耕的好时机,一犁春雨始之时。犁,是耕地的一种农具。


智伯恩深,国士吞变形之炭;

这两句又说到了两个历史上很有名的人物,智伯恩深说的是一个比较悲剧的人物,在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联合消灭了智氏家族,还杀了族长智伯,而这个家族里头有一个家臣,叫做豫让,他曾经受过智伯的恩情,于是立志要为智伯报仇,要准备刺杀赵家的族长,赵襄子,可是他的第一次刺杀行动就被抓了。但赵襄子觉得他是为旧主报仇,是个忠义之士,不忍杀他,就把他给放了。但豫让依然没有放弃,他怕被再被认出,用漆涂抹身体,使皮肤坏掉,脸认不出来,吞下烧红的木炭使声音变哑。再次准备刺杀赵襄子,可再次被抓。最后豫让请求赵襄子给他一件自己穿过的衣服,让他刺上几剑,表示已为智伯报仇。最后豫让举剑自尽,留下一句千古名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说的是义士,宁愿为了了解自己信用自己的人牺牲。


羊公德大,邑人竖堕泪之碑。

这里的典故讲的是西晋大臣羊祜,根据《晋书  羊祜传》中记载,西晋大臣羊祜镇守荆州。在任十年,勤政清明,深得百姓爱戴。他为官清俭,自谓“拜爵公朝,谢恩私门,吾所不取”。

羊祜的仁德流芳后世,在他死后,百姓为纪念他,特地在羊祜生前喜欢游息之地岘(xiàn)山建庙立碑,原名为晋征南大将军羊公祜之碑,简称羊公碑。此后每逢时节,当地的百姓都会祭拜他,睹碑生情,莫不流泪,羊祜的继任者、西晋名臣杜预因此把它称作堕泪碑。

邑人便是同乡的人,这就把豫让和羊祜两者放在一起对应,这也同样是在赞扬他们的德行品格,流芳百世,至今,还为人称道。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