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松柏 “老农人”有个“兴农梦”

刘松柏 “老农人”有个“兴农梦”

00:00
03:13

见过刘松柏的人都知道,他个子不高,不善“人情世故”,但精于农业种植,一聊起农业相关知识,便滔滔不绝。

60岁的刘松柏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地道得一眼就能让你看出来。他从小跟随父母在资阳区茈湖口镇一起春种秋收,耕田、耙地、插秧、晒谷,样样来得,是种田的一把好手。

他也曾是一名成功的商人,成功得令人心生羡慕:商海浮沉20多年,承包山林贩卖木材,积累了人脉,在当地也算是“混出了名堂”。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却一头扎进了沃野,把青春写在稻田里。在他眼里,土地就是他的星辰大海。

从“上山”到“下田”,刘松柏的华丽转身并非顺风顺水。“真是傻子,回家种田能赚什么钱?”“天天对着泥巴地,你还能看到地里长出金子来啊?”……面对家人的反对、外界的质疑,刘松柏没有争辩,只是默默做着准备。2017年,他的“逐农”事业从老家周边开始。彼时的农村,大部分劳力外出,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小孩,大量良田被闲置。起步就是300亩,刘松柏开始密集调研、收集资料。“我多次到现代农业发展得好的地方考察,看到人家不仅种植规模大,而且市场前景好,更坚定了我走土地规模经营道路的信心。”刘松柏告诉记者,近年来,从中央到省、市、县,都相继出台了扶持现代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农民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和增加粮食产量的具体措施,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后顾之忧。

8年里,刘松柏似乎一直保持着充沛的干劲,寻求着一个接一个的突破:从最初300余亩农田扩展到1700亩,从单打独斗到发展家庭成员抱团作战,从一台耕田小拖拉机到贯穿每个生产环节的“多兵种”机械,“战场”也从资阳扩展到赫山、宁乡等地。一路走来,刘松柏更坚定了“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的信念。

2024年,刘松柏听说赫山区岳家桥镇部分水田进行了高标准农田改造,便第一时间与当地政府联系,表达承包意愿,与村支两委的合作谈得很顺利,签了4年合约。“新整改的田,要解决两个问题:水系和土质。”为此,刘松柏打起赤脚,一丘一丘踩点,做好标记,划出机械进入时的重点,脚底板被扎出了口子也全然不顾。当地村民惊叹:以前的租田大户都是“甩手掌柜”,只站在田垄上“调摆”,这个人一看就是做实事的人,把田租给他,大家都有信心。

忙不过来,刘松柏也雇了帮工,但播种、耕田、打药、施肥、收割等关键环节,他还是坚持亲自把关。“到了这个时候,种田不仅仅是体力活,已经是技术活。”刘松柏解释,目前他的田里已经实现了7成以上的机械化操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答案,而刘松柏的答案是坚定心中热爱:“只有乡村产业兴旺,农民兜里有钱了,大家才能对农村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