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留声信箱|童兴杰《往事》(播音:高二 27班 曹家宁)

校友留声信箱|童兴杰《往事》(播音:高二 27班 曹家宁)

00:00
08:47

往事

童兴杰(1963届高中校友)

 


我是1957年9月从合肥市淮河路第二小学考入合肥六中初中部的。记得进校不久,就参加了学校的建校活动,也就是每天下午课外活动的时间,用土填教学楼前的水塘。大家积极性很高,每天都汗流浃背。当时,学校的环境已经很美了,进校后,两边都是花坛、小路和草坪,校园到处盛开着各种鲜花。教师办公楼南边有一大片桃树园,春天桃花一开,一片粉红色,美极了。主教学楼和办公室之间,还有白色的气象站的设备,四周环绕着白色栅栏,白色的风向标高耸入云,白色的温度箱婷婷玉立,很是好看和醒目。


当时,学校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每个班级都有一个保持环境卫生的责任区,全校的卫生环境保持得很好。我们班就负责进校大门后右边花坛的环境卫生。同学们经常在下午课外活动时去查看并打扫。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盛开的月季花,看到有一朵月季花枝干折断了就紧张地追问,谁干的?接着忙着把花枝周围清理干净。


那时,上午有四节课,下午有二节课,然后有约一个半小时的课外活动时间,大家在操场或校内进行各类活动或兴趣学习,有时还到校外北边不远的市体育场踢足球,基本上都是自觉的集体活动,到点再回家。而晚上还要到学校来,上二节自习课,每班内有四盏电灯,路远的同学可住校集体宿舍。因此,作业一般都能及时完成。在校学习紧张,但也有充沛的课外活动和自习时间,使学校充满了活力和朝气。


1958年大办钢铁时,学校操场变成了炼焦碳的工地。而我们大多数同学,则每天自带铁锤,从校北边的环城马路步行过城西北的水西门桥,再步行数里到刚兴办的文教钢厂砸矿石。把大铁矿石砸成乒乓球大小,供高炉炼铁之用。力气大的同学用大铁锤将大块矿石砸开,其他同学再将大小不一的矿石砸成全部的小矿石,每天砸的矿石都是在自己屁股下逐渐隆起,成小山一样。然后将矿石运到就近的高炉内,看着一炉炉炼好的火红铁水流出,飞花四溅,在矿槽内形成铁块,同学们都很兴奋。大家要从早干到晚,下午五点多才能回家。身体很累,但精神很愉快。当时钢厂初建,高炉是新建的,工人也是刚从农村出来的第一代工人。我们在砸矿石,边上还有修建区的工人作业,有次还看到清理出一座古墓,清朝的官服清理到外面,墓内发现了不少东西。由于大办钢铁耽误了不少上课时间,恢复上课后,特别是1959年,学校加强了教学工作。印象最深的是开展数学百分制竞赛活动。不是个人名次的竞赛,而是班级总成绩的竞赛。大约每二周就小考一次,看各班级的名次。同学们增强了集体荣誉感,虽然学习很紧张,但经过一段时间锻炼,数学成绩全体都有所提高。这种有集体荣誉感的应试教育,使人紧张,但又没有抵触的情绪,给我留下了好的印象。


当时学校还加强了政治教育,大约每月有一次的课外活动中,都要自带小板凳到学校操场,全体同学听校长做政治和形势报告,从校内到校外,从国内到国际,给我们开阔了眼界,把自己的学习同学校荣誉、祖国的未来和命运结合起来。那时听的最多的是校长赵玉峰的报告。我们都很尊敬他,知道他是刚从解放军转业的军人,少校军衔。


每年初夏时,学校还要组织学生们去农村劳动锻炼十天左右,主要是割麦子等农活。记得有一次乘铁路上的敞篷货车,站着乘到北方朱巷,下车后再步行十余里,去定远县农村农田劳动。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的初夏,全校学生一天步行七十余里,到肥西县严店后,又步行到罗祝公社,一天下来,两脚起泡,两腿发硬。步行不久,因个人体力差异,就没有队形了。只能是前方有带队的,后方有收容的,像放羊一样,沿着弯曲的一条公路,自由前行,走走停停,一路向南即可。到农村后,也是白天割麦,晚上睡地铺,蚊子整夜轰炸不休。这么多年来,每想到此事,我都很难相信,当时学校有这么大的勇气,学生有这么大的毅力。当时虽然生活环境、劳动条件都很艰苦,但大家都能苦中作乐,挺乐观的。我也很难相信,现在还有哪个学校,敢组织十三、四岁的初中生,一天步行七十余里,去农村割小麦、睡地铺,度过十来天的劳动生涯呢?可见,艰苦的岁月,还是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和毅力的(当时我们还背着被、包和行李呢)。


1960年7月,我们从六中初中部毕业了,当时没有照什么毕业照,但学校组织全体毕业生,在学校食堂门前的空地上,吃了一顿饭,八个人一桌。当然,这不是什么公款吃喝,每位同学要交少量的钱和粮票,学校再补贴一点。在经济困难时期,学校还能尽力组织全体毕业生吃顿饭,欢聚一下,真是不容易!感谢母校!


1960年9月,我考取了合肥工业大学附中,在工大内上学、住宿。但一年后,因国家经济困难,合肥的工大附中、安医附中、安农附中、安大附中均撤消了,几个附中的部分学生分到合肥六中高二年级,我也分到了高二(1)班,又回到了母校。因为在附中时候,各校附中均开办了为上大学而准备的教材,并未系统学过普通高中课程。所以,到六中上高二后,又重新学习普通高中统编教材。也就是用高二上、下学期,高三上学期计三个学期,将高中的教材重新学习一遍,每学期上一年教材,课程很紧张。到高三下学期,即1963年上半年,为考大学做准备,又将四个班学生分为文科、理科两类。我所在的高三(1)班为文科班,其余三个班为理科班。所以,63届高三(1)班的毕业合影就是上文科大学的学生合影。高中阶段学习是很累的,很多知识要靠自己去选择并主动学习的,不能光靠死记硬背。我考大学时文科成绩较好,是与班主任、语文教师徐邦莹的关怀分不开的。当时考虑文科的作文分重要,我就主动写了各种类型内容的作文,请徐老师指教。徐老师在百忙之中,逐一阅读并亲自指导。高考时写的一篇作文,正是自己平时写过并请徐老师指导过的文章内容。因此,一走出考场,来陪考的徐老师就认为我一定会考好的。可见她是一个多么熟悉学生的学习情况,多么关心学生成长的一位教师啊!感谢所有教过我的合肥六中的老师们!


作者简介:童兴杰,男,合肥六中63届高中毕业,高级政工师、安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定居合肥市。



责编:张文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319241010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