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是怎样炼成的:至于气节,呸,我是为了皇帝好不好!

秦桧是怎样炼成的:至于气节,呸,我是为了皇帝好不好!

00:00
14:03

校尉出品,必属精品。

本号为公众号《校尉讲武堂》在喜马拉雅的主账号,此外别无分号。

本文是去年7月写的,相关背景,参见《中国历任外交部长与对美关系》一文。

另,本文纯属历史,切勿过度联想。

秦桧能够顺利成长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奸臣、第一汉奸、第一间谍,有两大必要条件。

一是成为攀附权贵的高知精英

古人云,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书读得多,容易引发两种效果。

一种是学到了书中的精气神,成为民族脊梁。比如颜杲卿、张巡、文天祥、梁启超、左宗棠、钱学森……

另一种是只读到了书中的黄金屋、颜如玉,成为精致利己主义者。为了一己私利,什么都敢卖,卖国、卖身、卖祖宗,甚至连老婆都能送到主子的床上。

有意思的是,人年轻时,往往是前者,所以年轻时“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汪精卫,才会蜕变为“曲线求国”掩盖下贪生怕死、利欲熏心的中年油腻男。

人到中年,相随心生,汪精卫由翩翩美少年变成油头粉面的汉奸相,就是最明显的例证。

很不幸,进士出身的高知秦桧,也走了这么一条路。或者说,秦桧帮后来的汉奸国贼,开辟了这么一条由精英向败类蜕变的道路。

公元1090年,秦桧出身于一个官僚家庭,其父秦敏学任职县令。

戏曲之中,常说县令是芝麻官,但相比普通百姓,县令已经是精英之中的精英。尤其是在古代,县令对当地百姓拥有生杀大权。所谓“破家县令”,绝对不是艺术夸张,而是历史写实。

1115年,25岁的秦桧得中进士,得授密州(今山东诸城)教授,成为官学里的教职人员,有官员待遇但并非行政官员,大致相当于现在党校里事业编的教师,算是进入了官场。

不久之后,秦桧又考中词学兼茂科。

词学兼茂科是宋代为选拔文学之士单设的一种科举考试,每科只录取三人,比清华、北大收录的高考状元牛多了。当然,比国际关系学院的毕业生更要牛逼无数倍。

正因出身牛逼,秦桧很快被任命为太学学正,大体相当于青年政治学院的学生辅导员,虽然只是不入流的正九品,但挣了一个清贵的出身,并成功进入中央机关。

正因考中词学兼茂科,秦桧很快被神宗时期宰相王珪的儿子看中,把女儿也即大名鼎鼎的王氏嫁给了他。

王氏的背景非常煊赫,不单是宰相孙女,还是大太监童贯的干女儿。

虽然“嫁入”豪门不得不唯老婆王氏是从,但年轻时期的秦桧,心底还保留着几分书生的血气之勇,多次上表要求对金朝采取强硬措施,称得上当时的“战狼”。

这个时候的秦桧,顶级的高知身份有了,词学兼茂科进士、太学学正;权贵后台有了,宰相孙女婿、权阉干女婿;精英名声也有了,力主抗金的主战派……

正是在这些背景的加持下,秦桧坐上了官场直升机,不到一年连升六级十一品,从不入流的正九品学正,干到了从三品(一说正四品)的御史中丞。

但历史对人的考验,不在于顺境时表现有多么优异,而在于逆境时能否守住做人的底线。

顺境时表现不好,无非是能力问题,逆境时守不住底线,却是品质问题。

二是有蜕变的过程和投敌的机会

秦桧的内心蜕变始于何时,外人无法猜度,但从外在表现看,1127年,秦桧随宋徽宗、宋钦宗一起被金朝掳掠到北方,无疑是投敌的开始。

我们从1126年秦桧升官前开始说。

1126年春,金军大举围攻汴京(现开封),要求割让太原、中山(现河北定州)、河间(现河北河间)三镇之地。

早在1125年,面对灭辽后气势汹汹大举南下的金人,大名鼎鼎的宋徽宗把烂摊子交给了儿子宋钦宗,自己王八脖子一缩,当起了太上皇。

要说这宋钦宗,真不愧是宋徽宗的亲儿子,不单文学水平随爹,政治才能也随爹。

眼见金军围城,宋钦宗召集三品以上官员议事。满朝文武之中,李纲等主战,李邦彦等主和,钦宗难以决断,决定扩大议事范围。

正九品的秦桧得到机会,连夜写了封力主不可议和的奏折。当然,对钦宗来说,不议和是不可能的,但秦桧也没挨收拾,反而被升职为兵部正七品的职方员外郎。

按现在的标准,员外郎可不是小官。

当时的中央政府机构主要就是六部,六部各有四个左右的二级机构,员外郎就是二级机构的副职,官职相当于现在部委各司的副司长,实际权力却要大得多。

不过此时的秦桧并非官迷,又一连给钦宗上了三封奏折,表示如果不按我的意见拒绝议和,我就不去上任。

钦宗也是个妙人,回头又把秦桧调到户部,让他陪着肃王赵枢去金军谈判:你不是主战吗,就让你去见识见识金人的军威!

之所以把秦桧调到户部,是因为户部掌管山河地契,正好为割地求和做准备。

结果金人把赵枢扣下,却把满口圣贤道理的秦桧送了回来。

事没办妥,还搭进去一个亲王,秦桧满以为要遭殃,想不到居然又升官了。

显然,上天赐予的原始基因属性,老赵家都加到文学艺术上了,他们处理政务尤其是选拔官员的思路,正常人没法理解,校尉也不敢强行解释。

总之,钦宗不知出自于他们老赵家的何种神逻辑,又给秦桧升官了,让他担任了从三品的御史中丞。

别管几品,宋朝的御史中丞很牛,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中纪委书记。因为御史台的主官本是御史大夫,但宋朝只是将其当成荣誉性的加官,并不实际管事。真正掌管御史台日常事务的,乃是御史中丞。

1126年11月,秦桧的御史中丞位置还没坐热,汴京失陷。

金人入城后,一边搜刮钱财,一边打算另立异姓皇帝。宅心仁厚的倒霉蛋张邦昌,就此登上历史舞台。

说实话,老张真是个好人,尽管知道没有好结果,为了满城百姓,还是答应金人当了伪皇帝。虽然他始终以臣子礼任事,并主动归位于康王赵构,最终却还是被赵构赐死。

虽然宋朝以善待士人著称,但对于张邦昌,赵构确实做得不厚道。

扯得有点远,回到主角。

当时的秦桧,大概是出于对宋钦宗的感恩,又洋洋洒洒给金人上书,斥责金人不仁不义,把老赵家的江山送给了老张家,并且坚持说只有老赵家才能更好地维护金人利益。

主持战事的完颜宗弼一看,这小子是个人才啊,打包带走吧,于是秦桧跟着二剩(这里是剩余的剩,而非历史上的二圣,校尉觉得,对于中国历史来说,这俩货纯属多余,叫二剩比较合适)去了金国。

赵构跑到临安(今杭州)称帝后,宋徽宗气了个半死,因为这违背了金人的意志,很可能给二剩带来灭顶之灾,把他们由剩菜变成泔水。

惶恐不安的宋徽宗,打算给金人上书表明心迹。但他主要的天赋在于书画而非写文章,就把这个光荣而神圣的使命交给了秦桧。

这个时候的秦桧,出于对宋徽宗的忠心也罢、贪生怕死也罢,终于不再端着读书人的架子、梗着主战派的脖子,而是奋笔疾书,把宋徽宗一门心思要回到南方给金人当儿皇帝的心愿表达得淋漓尽致。

至于气节,呸,我是为了皇帝好不好!

秦桧果然文采斐然,金太宗一看,感动得涕泪俱下,不过嘛,放宋徽宗回去是不可能的。

这封“奏章”唯一的受益者,依然是执笔的秦桧。

金太宗就此允许秦桧在军营自由行走,参与金国军政事务。金国的权贵,也以能够请到秦桧吃饭为荣。吃饭的时候,自然也少不了美女陪侍。

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金国人为了表达对秦桧的崇拜之情,吃饭赏美的时候,还不忘让画师把场景记录下来,作为传家宝代代相传。

古今中外,策反帝国重臣的套路都是一样的,一边给你额外的礼遇,一边留下你的把柄。

后来皇太极拉拢范文程、洪承畴等人,也是如此操作;去年美国中情局局长伯恩斯能够打破常规入阁,自然也是凭借类似的手段。

总之,在金国混了四年之后,在金国的温柔乡里,秦桧已经不再是当年的热血青年,就跟汪精卫不再是引刀成一快的少年一样,早就忘了受苦的二剩——在秦桧心中,二圣终于变成了真正多余的二剩。

金国多美女、美国多金钱,对于那些见利忘义、数典忘祖的汉奸来说,金国就是今天的美国,美国就是今天的金国。

在金国的精心养殖虾,秦桧终于完成人格蜕变,1130年,中国历史上最有名也可能是最早的殖人找个机会,“偷跑”回了南宋。

对于秦桧神奇的回归,南宋大臣分成了两派。

一派觉得秦桧形迹可疑,你一个文弱书生,怎么可能逃脱金人的监视,千里迢迢跑回来?

另一派觉得秦桧是多年的主战派,不应该受到怀疑。

不过秦桧不管这些,而是静心写奏折:南北分治、与金国议和。

赵构不愧赵家的嫡系血脉,一看奏折如获至宝,立马赏给秦桧一个正三品的礼部尚书。

秦桧一看,咱们这位新皇帝上路啊,赶紧把事先准备好的和议具体条款拿了出来。

赵构什么也不说,反赠一个正二品的参知政事,也即南宋的副宰相,至少相当于现在的常委副总理了。

秦桧还不满意,副宰相职位虽高,却也没法单独完成议和。于是放出风去,我有两计,可平天下,但当不了宰相我不说。

赵构一听,立马将秦桧提拔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即实际的宰相),与吕颐浩共同执掌朝政。

秦桧又说,我管政务、他管军务,我管内、他管外,和议才能成功。

赵构连连点头:爱卿言之有理!

注:秦桧与吕颐浩的博弈还有几次反复,因为当时赵构的投降倾向还没有后来那么强烈。这里为了行文简练,没有涉及其中的细节。

于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大汉奸就此炼成。

最后再解释一遍,为什么“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一是读书少的人思维方式单一,认准了的道理,轻易不会改变。读书多的人自诩聪明,总是能够为自己的无耻行径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正是所谓的“智足以拒谏、文足以饰非”。比如钱谦益,不想死也就算了,非说水太凉,只是委屈了千古奇女子柳如是。

二是卖国也有门槛。不是高知精英,想卖国,顶多就是八国联军打进来时,当一回带路党挣几个烧饼。而秦桧这种居于庙堂高处的带路党,早把国家最重要的机密卖了个干干净净。

历史的外在表现纷繁复杂,历史的内在逻辑从未改变。

不管姓秦还是姓汪或是姓别的什么,不管宋朝明朝还是别的什么朝代,那些给国家造成巨大伤害的叛国者,自有其成长规律。

要准确甄别叛国者,还是要从这些规律入手。

提示:

本音频源自公众号《校尉讲武堂》,原文中还有大量的插图和说明,阅读原文体验更佳。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