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乌军在奥切列季涅方向的突然崩溃,综合分析后大致就是以下几点:
第一:新开来的第115机步旅未能适应阿城方向作战的强度和战斗方式,正如一年多前赫尔松乌军增援苏勒答尔后,不能适应与瓦格纳集团的战斗,以至于在短时间内便被打懵,进而快速崩溃一样;
第二:同一战区的乌军存在“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情况,比如俄军在铁路线的推进是面临贝尔蒂齐的乌军第47机步旅侧击的,结果该旅以奥镇不是自己防区为理由,实则坐视俄军挺进;同战区的领土防卫部队、侦察突击部队、特种作战部队亦未能精诚团结,“你打我看,你跑我溜”的现象接连出现。
当然,上述两个情况同时出现,也是有基本前提和背景的。
因为俄乌战争已经持续两年多时间,乌军部队的伤亡十分重大,且处于难有休整补充及理想的装备、弹药补给状态下。
各部乌军在战斗中为了保存骨干,其实普遍采用了像第67机步旅那样的策略——将新补充的兵力用来填线,而军官和骨干则在相对安全的地方。
如此只要新兵力能源源不断地补充,那么它就可以维持一定的战斗力;但其弊端则是,整个旅的凝聚力不足,新老兵矛盾甚大,延展到兄弟部队之间,互不信任的情况也愈加严重。
尤其阿瓦迪夫卡战区的乌军部队,它具有拼盘式的特征。
以目前能确认的奥切列季涅周边的乌军部队来看,第47机步旅是从扎波罗热库班战场调来,第115机步旅是从库皮扬斯克战场调来,第23机步旅是从大诺沃西尔卡战场调来,后来赶来堵漏的第100机步旅,之前则是战斗在红利曼方向;至于斯卡拉突击营、特种部队、领土防卫部队,更是随机配属。
而军队的编成来源也不同,有的是新军、有的是领土部队、有的是独立部队,即便是新军,组编的方式和来源也不同,还存在互相瞧不上眼的情况。
比如乌军第47机步旅自认为是美械旅,就瞧不上第115机步旅等部,认为不应将过多兵力和资源给这类新部队。
但第47旅自己其实就是新军,而且成立时间还晚于开战后一周即组建的第115旅,它还真没资格在新部队这点上跟友军叫板。
这样闹来闹去,前线怎么可能不出乱子?
可乱子出了,该怎么办?
摆在乌军总司令西尔斯基面前的难题,是颇使人头疼的。
在俄军已经攻进奥切列季涅的时候,乌军为何放任俄军的突破?除了上述几部的问题外,其实也说明了另外一个情况:乌军在当地已经没有立即可用的预备队了。
原本在防线完整的时候,乌军在奥镇这里扔下一个满编旅,至少可以守上一段时间;实在守不住了,再轮换新部队继续守嘛!
但奥镇突然丢了,而且整个以奥镇为核心的堡垒区都被俄军吃下;在以奥镇为核心的二三十公里范围内,没有比这里更高的位置了。
乌军原本只要兜住几公里的防线,就可以保证整个防区体系的完整和稳定,可俄军的“奥切列季涅之花”打出来,几个旅的俄军就蹲在高地上,它随时可以向四周攻击,乌军的防线怎么搞?
围绕奥镇高地,再搞一条防线?
光是兜一圈没有几十公里就下不来,而且关键其中的很多防线都得重新布置,因为先前根本没想到奥镇会在这么短时间内失守。
那么乌军需要堵口子的兵力至少也得好几个旅,所耗费的资源会更多,关键俄军会再给乌军两个月的时间,去构筑稳定防线吗?
这边的防线还在规划,定居点就丢了,那就得搞新的防线;如果俄军的动作始终没有停息,乌军的防线就无从下手,只能是把兵撒出去,这样还何谈防御体系?
可这里是什么地带?
奥切列季涅距离乌军在整个顿巴斯的后勤基地——红军城才30公里,当然现在的俄军并不具备直接攻击红军城的条件,可奥镇向西北13公里就是T0504公路。
T0504公路熟悉吧?
这条公路从红军城——康斯坦丁诺夫卡——恰索夫亚尔以南——伊万尼夫斯克——阿特木斯克——它是目前乌军补给恰索夫亚尔方向的重要交通补给线。
一个阿瓦迪夫卡战区,一个恰索夫亚尔战区,由于前者的关键性突破,就可以连起来了。
所以咱们综合分析后认为,乌军如果放任“奥切列季涅之花”的蔓延发展,其所付出的防御代价将是战略性的。
所以乌军的上策,应当是尽可能抽调生力军,对奥切列季涅的俄军进行反击。
奥镇只有掌握在乌军的手里,它的防御完整性才能稳定;这里在俄军手里,那么乌军的顿巴斯防御真就没法搞了。
乌军总司令西尔斯基日前承认俄军在阿瓦迪夫卡前线取得了一定的战术进展,但所谓不承认俄军的战术进展会带来作战优势,只是给大伙儿安安心罢了。
任何稍微有点军事常识的人,看看奥切列季涅那边的战场态势,谁还不明白点啥?
西尔斯基目前显然是先收缩在贝尔蒂齐、谢梅尼夫卡的阵地,以在新波克罗夫斯克——乌曼斯克——内泰洛韦线先稳定防御。
另外西尔斯基承认目前正在抽调已经整备好的具有战斗力的旅队执行任务,这些新锐旅队整合前线撤下来的部队,再增调目前的美援供应,乌军在奥切列季涅方向是有可能发动一次战术反攻的。
当然,中部集群的俄军主观能动性比较强,它未必会给乌军稳住阵脚发动反攻的机会,后续两军的交锋,咱们可以持续关注。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