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前,周令钊创作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的画像,聂荣臻看后却说:不太严肃

开国大典前,周令钊创作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的画像,聂荣臻看后却说:不太严肃

00:00
13:31

1980年8月21日,邓小平接受了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奇的采访,法拉奇问他:“天安门上的毛主席画像,究竟会挂多久,是否会一直保留下去呢?”

邓小平听后干脆地回答:“这个问题问得很没有必要,毛主席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毛主席的时代永远都不会结束,毛主席的画像我们将会永远保留下去!”

正是因为邓小平的一番话,所以毛主席的画像至今仍高高挂在天安门城墙上。那么毛主席的画像是何时挂上天安门的?又是由谁画的,这就要提到本文的主人公周令钊了。

1919年,周令钊出生于湖南平江,他的母亲是美术教员,父亲善金石书法。他从小酷爱美术,在长沙读小学时,就为挂在校门口的马克思、恩格斯等肖像所吸引,并开始学习画画。

周令钊13岁时,考入华中美术专科学校,17岁去上海华东照相制版印刷公司学制版。抗战全面爆发后,不到20岁的他参加了湖南省抗敌画会、广州八一三歌咏队的救亡工作。后来他又参加了抗敌演剧第五队和新中国剧社,从事舞台美术设计,画抗日宣传画,在广西、云南一带宣传抗战。

10多年来的磨练使得周令钊的绘画技艺越来越成熟,1948年,徐悲鸿看过他的画作之后,邀请他到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后来的中央美术学院)担任讲师,教授速写、水彩和商业广告等课程。

周令钊在学校任教期间,和自己的学生陈若菊相恋,1949年7月1日,徐悲鸿亲自为他们操办了婚礼。婚礼上大家要求周令钊讲自己的恋爱经历,他说:“我见她学业用功,是班上成绩最好的女生,人又长得清纯标致,而提出了求婚的要求。”这一席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1949年4月初,国共和谈在北平六国饭店举行。事前,美院接受了上级要求布置会场的任务,学院自然又将这一任务交给了参加过演出队、搞过舞美设计和舞台布景的周令钊。

周令钊经过考察,利用会场里的八根柱子,分别写上和谈的八项条件,并各挂一个用木板制作的象征和平的鸽子。他还选择了一张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照片,画了自己的第一张毛泽东的画像,悬挂在主席台的上方。画中的背景为红色,毛泽东头戴八角帽,领子敞开,面带微笑。

会谈结束后,学院的领导告诉周令钊,上级对他布置的会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尤其是毛泽东本人,认为他的画像画得非常传神,并对他大加赞赏。

因为有了这次的“上佳”表现,1949年9月中旬的一天,学院的党委书记找到周令钊,说开国大典筹备处的同志要他为天安门城楼画一幅毛主席像。

周令钊接到这个任务时,既激动又担忧,距离开国大典只有两个星期,画像只能一次完成,没有修改的余地。他十分谨慎和细致地迅即投入构思和绘制,考虑到毛泽东的性格风度、诗人气质,而且刚刚解放,领袖应当充满了胜利者的微笑,他决定仍然沿用上次和谈时用过的那张毛泽东的照片进行创作。

构思完毕后,周令钊带着妻子陈若菊开始了紧张的工作,工作人员经过测量,确定了这幅画高6.4米、宽5米。这么大的画只能直接在城墙上完成,周令钊等人把木板竖在天安门城楼上的东山墙上,工人们为他们搭起了三层高的脚手架。

一切准备完毕后,周令钊开始作画,他一手拿着画笔,一手扶着梯子爬上爬下;助手陈若菊和负责古建油漆的师傅在一旁协助他打底、调颜色。

要把小照片画成巨幅画像,必须一次次放格、打素描。尺寸不够时,周令钊便和陈若菊专门做了一个粉线袋,两人一边拿一头,像木匠那样一丝不苟地在30多平方米的画面上弹线打好了格子。

每天天刚亮,周令钊和陈若菊便带着干粮登上天安门城楼开始作画,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直到天黑看不见时才停笔。他们他们随身带几个馒头、一壶水,渴了、饿了,就喝口水嚼个馒头。周令钊每天都累得直不起腰,有一次他因为劳累过度没有站稳,差点从梯子上掉了下来。

就这样周令钊夫妇连续奋斗了十多天,终于完成了画像,画像中的毛泽东头戴八角帽,身穿粗呢子制服,脸部稍仰,洋溢出慈祥的笑容。周令钊把毛泽东的衣领画为敞口式样,想以此来表现毛泽东开阔的心胸,也表达全国人民喜庆的心情,他还根据领导的要求,摹仿毛泽东的书体,在画像底下写了8个字:“为人民服务——毛泽东”。

这天时任北平市长的聂荣臻前来进行验收,他远远地看到了画像以后,不禁称赞说:“蛮像的,可以!”

但当聂荣臻走近了以后,却发现画像中的毛泽东的衣领是开着的,他认为开国大典是个庄重的日子,于是对周令钊说:“这不太不严肃,还是把扣子扣起来吧!”

于是周令钊马上爬上脚手架进行修改,他在没有扣起的衣领处,补上与衣领一样的颜色,并在仔细无误后,才回到家休息。

但在这天夜里,熟睡中的周令钊再次被叫了起来,原来是周恩来来到天安门进行最后的验收,他发现画像下沿的“为人民服务——毛泽东”这几个大字,马上严肃地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毛主席怎么会那么不谦虚呢?在挂像下面写自己的名字?”

于是周令钊又连夜来到天安门修改画像,他按照周恩来的要求,挥动刷子抹掉了白边黑字,涂成中山装的颜色,又加了一只扣子,这样看上去就天衣无缝了。

周恩来看到修改完的画像以后,非常满意,他紧紧地握着周令钊的手说:“谢谢你!”

10月1日下午3点,毛泽东率领中央领导登上了天安门,他就站立在画像的正上方,用他那洪亮的湖南口音庄严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此时周令钊和陈若菊就在天安门广场的东侧,他们看到出自自己之手的毛主席画像挂在天安门城墙上时,心中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

但令周令钊遗憾的是,当时没有照相机,连一张工作照都没有留下来。

建国前夕,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便向全国征集国徽方案,但在众多应征作品中都没有合适的。考虑到国徽事关重大,便决定暂缓确定国徽,但建国一周年时必须使用国徽。

周恩来指示要多征求一些专家学者的意见,以便优中选优,最终有3套方案提交给了政务院,分别是中央美院张仃的方案、周令钊的方案和清华大学梁思成的方案。

在张仃的方案里,下方是天安门,周围是齿轮、麦穗,中间有一个五角星;梁思成的方案里,周围是“玉璧”,中间也有一个大五角星。

而周令钊的方案里,也有天安门、齿轮和麦穗,但不同的是他在天安门上边画了5个五角星,因为当时越南的国徽中间有一个大五角星,如果采取前两种方案,难免会雷同,而国旗的图案已经在去年公布过了,于是他采取了加5颗星的方式。

最终周令钊的方案获得了审查组的肯定,但这个初稿总的来说还比较粗糙,清华大学又针对性地进行了多次修改,最终确定了国徽的形象。

尽管国徽的最终形象和自己设计的略有不同,但周令钊依然十分高兴。后来曾有一篇报道中说是他设计了国徽,他马上给报社写信说:“国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只是参加了部分设计工作。”

1958年,人民大会堂开始建设。其主会场万人大礼堂跨度达76米,高度和纵深都比已完工的政协礼堂大,穹顶吊灯的设计就成为了难题,如果要装上足够大的吊灯,那么穹顶根本这承受不了这巨大的重量,这个问题一直反映到了周恩来那里。

周恩来于是决心召开一个“诸葛亮会”,听听各位艺术家的意见。周令钊首先到了,他问周恩来:“今天是个什么会?”

周恩来把这个难题告诉了周令钊,周令钊马上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满天星,满天星嘛!”

然后周令钊用用铅笔在速写本上画出了中间是五角星、整体以满天星的环形结构向外延展的设计草图。

周恩来看了以后非常满意,他直接对工作人员说:“好吧!告诉他们别来了,散会!”

就这样,周令钊设计的人民大会堂的穹顶吊灯一直沿用至今。

这些年来,周令钊先后参加了第二、三、四套人民币的总体设计,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的设计,共青团团旗的设计等,从而堪称是名副其实的“国家形象设计师”。

2019年9月25日,周令钊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12月26日,他又被被评选为“新中国70周年百名湖湘人物”。

2023年1月3日,周令钊在北京离世,享年104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高原_yx1

    听这些历史故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