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万千家庭准备入睡时,正是杨启义和同事工作最忙碌的时段。在安静的夜晚,他们要仔细聆听每一列开回车库的动车组列车的“心跳”,为动车组做一个“全身体检”。
4月28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公布202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名单,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动车段助理工程师、高级技师杨启义位列其中。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杨启义。 黄强 摄
自2014年从事动车检修工作开始,在岗十年间,他兑现了动车组“零故障”出库的承诺,先后获评“全国铁路青年岗位能手”“全路技术能手”等称号。
十年前的“菜鸟”,如今已变成了经验丰富的“动车医生”。
“菜鸟”的蜕变
“我的家乡在南充,2014年的时候动车都很少,那时候觉得能够从事跟动车相关的工作是非常厉害的事情。”杨启义说。
2014年7月从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的杨启义,怀揣梦想,进入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车辆段,一年后又调入成都动车段,从事动车检修工作。
那时,在经验丰富的老师傅面前,他还有点稚嫩,“专业基础和故障处置能力跟师兄弟和前辈师傅们还有很大差距。”
杨启义和同事们。 黄强 摄
但是这些困难并不能阻挡一个青年进步的脚步。在一次次躬身检查中,他慢慢熟悉动车组列车的每一个零部件,在休息时间,常常捧着作业指导书,再回忆老师傅的操作步骤。“碰到困惑的地方,就戴上安全帽,拿起纸笔,泡在检修库里。”他回忆。
为了填补动车组电路图中关键配线图的空白,他四次利用周末的休息时间,从成都前往常州、青岛等地向负责动车制造的厂家请教。之后,他采用“拆一步、拍照一次”的方法将配电柜中的线路逐一拆解,并手绘出23张图纸。这些图纸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检修人员发现和排查列车故障的效率。
细节控+执拗劲 每年省出1000万
“我想得非常简单,就是想把活干得快一点,同时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那些零部件都很贵的。”杨启义说。
2016年,在对动车组进行检修作业时,他惊奇地发现,“相同的走行公里下,CRH2A型动车组需要更换20个到30个研磨子,有时候甚至会达到50多个,但是CRH380A型动车组只需要更换1个或者2个。”
发现问题之后,杨启义立马着手调研。通过一个月的数据收集,他发现一个月内CRH2A型动车组更换研磨子的数量是CRH380A的7.5倍。
“我分析两者的运作模式后发现,CRH2A型动车组列车的研磨子与踏面接触的时间更长,接触的压力也要更大。”他说。
工作中的杨启义。 黄强 摄
在多方、多角度论证后,团队得出CRH2A型列车研磨子磨耗不合理的结论。三年后,由杨启义牵头完成的《CRH2A型动车组踏面清扫装置工作模式与压力变更》项目最终成功转化到生产当中,使得动车组研磨子的磨耗速度降低至75%,成都局全局71组CRH2A型动车组作出技术变更。
2019年,他继续提出更改CRH6A-A型动车组研磨子和踏面接触压力调整的建议,后被成都局采纳。目前,该技术建议已被推广至其他路局,每年将节约材料成本近1000万元。
“动车医生”的技艺传承
如今,32岁的杨启义已经成为成都局集团公司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第三代“掌门人”,自2018年开始,他连续五年担任成都局集团公司技能专项培训班教练。在教学中,他将自己的十年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更年轻的同事们。“比如说,列车检修哪里应该重点关注、零部件怎么简写更节约时间等等,另外,我给每个小组成员都量身打造了学习计划。”杨启义说。
在培训中,杨启义要求每一位成员将每节车、每个转向架、每个部件的检修最优用时精确到秒,带领成员们攻克每一个可能出现的故障类型。
2022年,团队打破了自己的历史最好成绩,获得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动车组维修师竞赛“转向架制动试验及故障处理”单项冠军,团队中3人获得个人全能名次。
2023年,杨启义牵头承办成都局集团公司调度专业技能人才培训班,班内15名职工分别在各级竞赛中取得前三甲,其中5人获得全国铁路技术能手。
“在动车组的检修中,每一次都要当作是第一次,第一次就要无缺陷。”杨启义说。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