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毫米口径的重山炮,装备炮兵20多门,具体都如何编成的?

105毫米口径的重山炮,装备炮兵20多门,具体都如何编成的?

00:00
04:43

在近代战争中,火炮的作用非常大,不过由于旧中国的军工能力孱弱,所以这种装备主要依赖进口,而国内兵工厂所能仿造、制造的火炮则比较有限,当然产量和性能就更别说了。

当时比较值得一提的造炮工厂就是沈阳兵工厂和太原兵工厂,其他工厂虽然也有造炮记录,不过最多是比较老式的75毫米山野炮,而这两个工厂所造的炮类比较丰富,口径大,数量也多。

其中沈阳兵工厂因为很早便被日寇占领,所以大量资源也为其所用;而太原兵工厂从开始造炮到太原沦陷,持续了10余年时间,所以它所制造生产的火炮数量不少,而且大部分都用在了抗日战场上,因此更值得一提。

在当时的晋造火炮中,有一款型号很有意思,即晋造16式105毫米重山炮。

要知道,这可是当时国内少有的100毫米口径以上的火炮,而且还是国内可以生产出来的。

按当时的军工史料,认为这款火炮是仿制自苏罗通105毫米山炮,不过实际的技术和设备来源大概是来自德国。

另外在仿制过程中,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本土化改进,最终得以生产列装到晋绥军炮兵中。

按照国民党军工史料中所提及的技术数据,这款105毫米口径重山炮,放列全重853.5公斤、行列全重873公斤,可由9匹马分别驮载或者由2匹马挽曳行军,最大射程为5965米。

按照晋绥军中的老人回忆1937年全面抗战初期的晋绥军炮兵情况,其当时编有9个炮兵团和1个炮垒大队。

其中装备重山炮的是炮兵第22团的两个营,另外炮兵直属1个重炮连,装备的也是105毫米的重炮。

不过在回忆中提到,重山炮的射程是射程过万米,但实际上重山炮的射程不到6000米,真正射程过万米的是晋造18式88毫米野炮。

所以时人回忆中提到的一些情况,只能作为参考,我们还是得以档案资料为准。

因为没有看到全面抗战前后晋绥军炮兵实际装备状况的资料,所以当时的装备情况不太好说;不过我们倒是找到了1938年晋绥军在大战重建后的炮兵装备情况。

当时晋绥军的炮兵规模缩水到了5个炮兵团外加1个炮垒大队,其中明确提到炮兵第27团主要装备的就是晋造16式105毫米重山炮。

该团下辖3个炮兵营,其中炮兵第1营下辖3个炮兵连,装备9门105毫米重山炮;炮兵第2营下辖3个炮兵连,装备9门105毫米重山炮;炮兵第3营实际辖2个炮兵连,装备的则是6门75毫米山炮。

所以这个团也不是全部装备重山炮,而是还有一个营装备的75毫米山炮。

至于其他各战斗炮兵团里,则没有重山炮的配备。

不过在晋绥军用于保留炮兵军官、骨干的炮兵干部团里,却还保留了第1连,装备了4门重山炮。

所以,晋绥军炮兵当时实际装备的105毫米重山炮是2个营+1个军官连,具体数量是9门+9门+4门,总计是22门。

另外阎锡山在当时通报给老蒋的电报中提到,晋绥军重建后装备的晋造16式105毫米重山炮的数量是24门,与实力数调查中的数据相差2门,倒也还在可接受范围内。

由此可见,晋绥军炮兵当时列编的105毫米重山炮大致就是两个炮兵营的水平。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可能不代表阎锡山手里实际所拥有的此类火炮的全部数量。

因为在1938年4月的时候,西安的蒋鼎文发电提到了太原绥署存陕火炮,其中提到晋造16式重山炮的数量有25门。

这些库存炮显然是在太原沦陷前,阎锡山提前转运到后方的,而且它跟列装到部队的火炮数并非同一批。

因为晋绥军炮兵在战场受损以及后来的重建中,也并没有撤往西安。

不过补充战损部队,肯定要用到库存火炮,因此如果有时间差存在的话,很可能西安的库存炮动用了一部分后,才是晋绥军炮兵重建后的规模;如果后者是重建后,西安的库存炮还有25门的数量,那么则说明晋绥军当时实际拥有的105毫米山炮的最大值大约是40多门。

因为现有的信息实在太少,所以我们只能根据有限资料猜测到这个地步,以供大家参考。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