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文物.旧书.毛笔

55.文物.旧书.毛笔

00:00
15:02
朱自清的《文物·旧书·毛笔》一文写于1948年3月,这一年对中国近代史和朱自清本人都可以算作十分重要。虽然从历史教科书上看来,1948年春天二战已结束数年,和平的曙光逐渐展现,此时三大战役
虽尚未展开,但在战火纷飞之下,社会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革,包括朱自清所属的文艺界。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并非二十一世纪特有的话题,它开始得比我们想象得要早,在动荡时局中逐步发展。
文物,旧书,毛笔,在文中作为历史遗物的代表出现。他选用的这三种事物在当时社会中处于略微尴尬的地位,一方面战乱时期,地方政府资金有限,不足以在保护历史遗物的同时,顾及生于水深火热中的
百姓。另一方面,毛笔,旧书等传统品备受工业文明产物的冲击,毛笔被水笔替代,古书被影印本书籍取代。一些满腔怀旧情绪的人当然不舍,决心恢复传统文化,朱自清以文物、毛笔、旧书为例,阐明为何一味地“保存国粹”并不必要。全文架构明确,脉络清晰,简直是议论文典范。第一段表明背景、论点和他选取的三种代表物品,二、三、四段分别讲述三种例子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文章末尾再次提出如何辩证地对待历史及其遗留物。
朱自清的文章,一向以真挚、诚恳为特色,用贴近生活的笔触,传达作者对时事对人生颇为厚重的思虑。这篇《文物·旧书·毛笔》便带有浓厚的朱自清的特色,行文朴实,却得以凸显文中思想的璀璨;针砭时弊,方能体现作者对时政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许多时候,尤其在书写严肃主题之时,唯有简洁的语言和清晰的脉络才不会遮掩或削弱文章的力度,将文字当作传递信息的工具,而非令人分心的装饰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