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可以人人拥有手机、家家拥有汽车,未来怎么不能每家每户都拥有一个人形机器人呢?”这是当前网上很火的一种观点。作为当前世界机器人领域最活跃的焦点,人形机器人被认为是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最有可能改变人类生活的下一个颠覆性产品。
在技术的攻关与突破上,国内外都在发力。波士顿动力的Atlas、特斯拉发布的Optimus、小米的CyberOne……几乎每一款人形机器人的出炉和进化,都会引发一次舆论的狂欢。因为其类人的外观、强大的学习能力、适应人类生产生活场景的种种性能,很容易让人脑补出科幻感十足的人机协作的未来生活画面。
近日,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了全球首个纯电驱拟人奔跑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天工”,能以6公里/小时的速度稳定奔跑。这也再次引发网上对人形机器人“何时落地”的讨论。
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于4月25日-29日在北京举行,人形机器人的量产、落地是热门话题。参与论坛期间,记者聆听了多位业内专家的见解。
“天工”机器人 图据视觉中国
10年后,家里能用上人形机器人吗?
与其他人工智能不同,人形机器人更像人、更灵活,更适应人类生活的种种场景。研发者们会不断让它具备更多与人相似的能力,比如语言、读写、行走,甚至听觉、视觉和触感……为的就是让它成为能够满足人们更多需求的助手和伙伴。但它要真正实现落地,还要经历很多“波折”。
清华大学教授、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机器人中心主任孙富春提出了目前几个技术上的难点。从结构上来说,现有机器人的本体结构,并未考虑人或者动物的“脊柱”构型,“所以在完成匍匐、攀爬等方面还缺少一些灵活性。”
另一方面,机器人需要具备高度精确的传感器、强大的计算能力、灵活的机械结构以及精确的控制系统。然而,目前的技术水平还无法完全满足这些要求,所以人形机器人在运动协调、稳定性、精度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此外,人形机器人的姿态、速度、力度等,都需要极高的算力。当前,算力的无法满足也是一大挑战。
较高的研发成本,也是人形机器人落地面临的一大难题。从单台机器人的成本来看,Atlas达到200万美元,特拉斯的Optimus达到10万美元左右,优必选的Walker也达到了10万美元,小米的CyberOne则达到了60-70万人民币。“如何降低成本,是能否快速推动人形机器人落地的关键因素。”
现场
机器人产业链很长
“其实无需重复造轮子”
按照特斯拉CEO马斯克的预测,在未来,假设人形机器人与人口比例为2:1,人形机器人需求量有望达到100亿台至200亿台,人类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甚至会远远超过汽车。
需求量大,技术研发门槛如此之高的情况下,所有企业都从底层技术开始介入,自然是不现实的。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天工”,其实就是一个通用人形机器人“母平台”。身高1米63,体重43公斤的“天工”,其实自由度已经很高,对复杂环境已经具备很强的适应性。它能够像人一样稳定奔跑,能够在盲视情况下平稳通过斜坡和楼梯,对磕绊、踏空等情况也可以做到步态的敏捷调整。
“‘天工’是开放式的,可以开放给不同的行业来做应用”,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说,各个企业可以依赖于这个“母平台”,在上面进行进一步应用研发,让它具备更多能力,服务于各个领域。“也就是说,各个企业不需要再从底层做起”,熊友军说,人形机器人的产业链条很长,如果再去重复造轮子,那么研发周期和研发成本都会大大提高。有了开放式的“母平台”,其他机器人公司可以直接以“母平台”为基础,来设计各种个性化的机器人,让从研发到落地的时间缩短,效率大大提高。
2023年是行业内公认的人形机器人元年,许多企业陆续发布研发成果,让国内人形机器人呈现出百花齐放之势。比如去年10月,就有小鹏机器人PX5、科大讯飞人形机器人等亮相。去年起,国内一些领先企业已经开始对人形机器人进行工厂实训、计划量产。
根据孙富春的预测,2029-2030年前后,人形机器人将在工厂、餐厅等场景中实现应用。到2035年后,具身智能浪潮初显,人形机器人将应用于家庭,满足家务、教育、安保等各类生活需求。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