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创新共同体 各界共商新思路激发京津冀发展新活力

共建创新共同体 各界共商新思路激发京津冀发展新活力

00:00
05:46

4月27日,2024京津冀协同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举办。本次论坛由京津冀三地联合组织,是中关村论坛首次搭建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对话平台。

此次论坛以“共建创新共同体,赋能美好京津冀”为主题,邀请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创新平台负责人、行业机构代表就未来京津冀地区的创新发展共商新思路。

多地共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对话平台

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于英杰指出,近年来,京津冀三地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协同延伸、创新生态培育,携手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2023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109.8%,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增强。面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北京将持续发挥“一核”的辐射带动作用,共同推进“新两翼”发力齐飞,协力打造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一是将共同营造三地开放协同创新生态,推进区域营商环境一体化建设,吸引全球创新资源在京津冀区域聚集。二是将持续推进协同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以更大力度推进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研发应用,共同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三是将加快推动京津冀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打造区域特色鲜明、上下游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产业体系。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创新体系建设司司长解敏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三地“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初步形成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新发展格局。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迈入从“单向疏解”转向“双向互通融合”、从缩小各自内部差距转向增强区域整体实力、从“破藩篱”转向“建生态”的新阶段。科技部将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支持京津冀协同创新,一是强化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引领作用,协同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策源地。二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共建区域开放创新生态。三是深化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对接,发挥京津科技、人才优势,增强津冀产业承载能力。

多方面进一步做优做实三地协同创新工作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冬梅提出,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十年,多层次规划与政策法规划体系逐步构建,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向纵深推进,协同创新驱动区域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科技赋能京津冀社会民生协同共治水平快速提升,京津冀协同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她指出,新时期京津冀协同创新深化在科技创新实力、复合交通系统、科技产业集群方面具备一定基础,未来三地要围绕强化顶层设计、推动资源共建共享、开展应用场景建设、构建科创生态系统等方面进一步做优做实协同创新工作。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王茤祥指出,当前科技创新呈现出科学技术一体化、学科交叉融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科学技术发展速度指数化的发展态势和特征,创新的竞争本质上已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鲁春丛在论坛上表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数字化浪潮蓬勃兴起,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京津冀产业基础雄厚,分工协作机制完善,协同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在推动数字赋能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京津冀企业家联盟主席、奇安信科技集团董事长齐向东表示,人工智能技术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引擎,京津冀是我国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的策源地。深化京津冀协同要用好“人工智能+”关键引擎,也要筑牢网络安全这一基础底座和关键保障。

他认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实现以下三点:一是实现优势互补,架起三地“政产学研用”的协同“立交桥”;二是供需双向发力,筑牢京津冀地区的网络安全底板;三是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推动“人工智能+安全”落地。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张晓翀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