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晚上六点不到,太阳还没下班,开在玉林老旧小区里的咖啡馆、手作店、古着店等小店已经三三两两地打烊关门。白天外摆的桌椅散落在花坛边,和居民们的藤条椅混放在一起。
络绎不绝的年轻人和游客还在陆续前来,拍照、打卡,逗弄着“原住民”小猫,留恋着久久不愿离去。小区居民则开始和邻里唠嗑,悠然看着身边年轻人来来去去……
熟悉的环境、亲切的人、慢节奏和烟火味交织在一起的综合系统——玉林南路7号院带来的“社区感”正牢牢抓住年轻群体Citywalk的兴趣点。
改造后的院落
和脱胎于老旧厂房打造的景点不同,南巷和北巷两条小街静静地坐落在一个院落内。院落的整体商业做得十分克制,没有专设打卡点,店铺类型大多偏安静,甚至可以说小众,连主理人们都是“佛系”开工。
不扰民,有分寸,一切以满足居民利益为核心,正是玉林街道和倪家桥社区在项目成立之初定下来的理念。
但越是这样不张扬,玉林南路7号院项目反而在社交平台上越火,据店主回忆,节假日最高峰曾迎来每天五千至一万的游客。
这个
“全国首个大体量文创小店进驻的老旧院落”为什么火了?小店“生长”在小区,扰民、卫生以及未来可持续运营等问题怎么解决?
成都发布-红星新闻深度报道组记者
进行了实地探访调研
1
玉林老院落的社区感
为什么吸引人?
玉林南路7号院位于成都南二环附近,靠近芳华街、玉洁巷和玉林南路等多个本地居民和游客喜欢的街巷。这所老旧院落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4栋4层楼的居民房两侧,曾是居民的农具房。
改造前的农具房
据玉林街道倪家桥社区党委副书记刘苹介绍,因为地理位置好,改建前,这些农具房曾被居民作为住房出租,这也导致小区里“多”了许多问题:违建多,安全隐患多。
“四栋房子,144户居民,附带农具房又住了几百人,因为全是搭建和各种‘飞线’,整个地方乱得像蜘蛛网一样。”刘苹表示,尽管解除隐患是当务之急的做法,但社区工作人员同样在思考,只要留有“余地”,乱搭乱建肯定又会卷土重来。
考虑到城市更新并非简单粗暴地拆后重建,而是在完善功能布局的同时,尽可能保留城市记忆,玉林街道的做法是“填充”——引入第三方运营方,让整个社区的生活气息流动起来。
在院落里打卡拍照的年轻人
城市更新与老小区的融合分为两部分。一方面,街道将院落改造的全过程向居民公开,听取诉求和建议,通过楼顶隔热防水、化粪池改造、雨污管网分流、停车位规划、道路地面黑化、外墙粉刷等对院落进行了升级改造。
另一面,成都星光理想城市建设有限公司作为运营方,专注于城市更新工作,曾打造过多条热门街区和市集品牌,星光理想负责人屈星将农具房翻新后,引入如今这些小众、有个性的商铺,如独立咖啡馆、手工艺店等36家文创小店,满足了年轻人对于多样化消费体验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小店背后的主理人都是本土独立品牌主理人,产品以创意为核心,服务以兴趣为驱动,加上较低的房租成本和拥有一定的熟客客群,让主理人们少了很多生计的烦恼,自然也拥有了更多创造力。这也是为什么南巷和北巷光是咖啡店就有五家。商家们靠着各自独特的文化沉淀品牌,吸引同频率的年轻人。
佳妹儿就开了一家名为“桌熙”的高级缝纫手工店,店里包包售卖价格约在200-1000元左右,采用国外高级布料手工缝制,品牌slogan为“坚持创作‘日常的特别感’”。
“桌熙”高级缝纫手工店
她表示,自己并不希望店里有太多的客流量,她更希望通过线下工作室的形式,结交真正有需求的顾客,同时也能把设计当作终身事业,将品牌长久运营下去。
缓慢、专注、注重生活品质和节奏,小店店主几乎成了成都生活最好的代言人,通过口碑传播和社交媒体的自然发酵,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前来探索。
“我们没有刻意去造景点,没有出现诸如‘我在XXX等你’这种常见打卡标语,更多的是日常提示语,希望营造出一种回归生活的气氛。”屈星解释,各个城市不缺打卡地,缺的是触碰城市文化核心的地方。
“桌熙”高级缝纫手工店
多位市民和游客表示,玉林南路7号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老城区的历史风貌和新式小店的结合,“坐在小区楼栋下喝咖啡,看邻里街坊走来走去,微风一吹,有一种回到小时候的感觉”。
2
扰民、卫生、可持续性等 问题如何解决?
星光理想公司如今不止是小区商业的运营方,同时还是小区物业方,以信托制物业模式探索院落大规模小型商业入驻的可能性。
从老旧院落改造计划出来的第一天,星光理想公司便开始了和居民漫长的沟通,第一次和居民开会时,“大部分人都不同意”。
作为商业运营方和信托制物业方,星光理想公司有更多灵活施展的空间。他们的解决方式是,在院改前期便参与工作,提前收储保障院落和居民附房租金收益,通过运营扩建后的停车场等方法增加院落公共收益,通过游客量的增加维持商业运营和院落公共收益住户分红,激励商家和居民主动参与到院落居住和营商环境共创共建中。
玉林南路7号院在倪家桥社区党委的领导下还成立了院落党支部、小区议事会、业委会、商居联盟小组等,多方联动,创新实施“三三”院落服务制度,即居民商家发现问题后,只需经过电话或微信群投诉、3分钟内就能得到反馈,30分钟内就能得到解决结果。
院内店铺“愚人工坊”的主理人李小姐表示,基本上商家和居民之间的小问题都能在微信群里解决,同时,因为小店运营方和物业是同一个管理方,他们能减少很多沟通成本。
愚人工坊
老小区如一个生态系统,一环牵动着一环,环境好了,年轻人来了,原来搬走的老居民又回来了。
现场,刘苹就指着一个带着朋友闲逛的中年人,“原来这里大多住的是老年人,改造后有了烟火气,这位大姐就搬回来住了,像这样的人还不少。”
能让老居民们笑容变多的可不仅在于环境和收入提升了,老居民正成为和谐社区的一部分,用“新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
从一个细节就可以观察到:小区的流浪猫如今有了遮风挡雨的新家,这是小区内居民众筹的“猫屋”,年轻、开放带来的文化反哺,让整个社区变得更加柔软、善意。
小区流浪猫有了救助站
3
玉林南路7号院的
“出圈”故事如何复制?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教授何艳玲指出,位于成都市中心的老旧小区通过改造,开设了商业街,这种模式在全国都较为少见。该项目既是城市更新,也属于老小区改造,目的是盘活存量资源,激发社区活力,在全国范围都有推广的价值。
可以说,玉林南路7号院的“出圈”并不令人意外,这背后和成都社区治理一直以来的特色创新有紧密关系。
何艳玲认为,社区主要是由产权房子和拥有产权的个人构成,是整个社区的基石,想要合理地创新改造,只有将基石打稳,才有再去开拓的能力。成都老旧院落更新的本质便是由一套有力的体系作为支撑。
“成都在社区治理方面一直有特色创新实践,包括将发展和治理结合,推动社区经济,以及‘信托制’物业服务模式的推广。成都目前试行的信托制,让物业管理、业主产权和小区整体品质之间的责权利益关系都取得了一定平衡。”
顾客在院落里的咖啡店休息
据悉,截至去年十一月份,成都市已落地“信托制”物业小区300余个,已导入“信托制”物业服务的小区矛盾纠纷平均下降95%,业主满意率从52%提升到95%,物业费平均缴费率从56%提升到90%,无一例物业合同诉讼案件。
基于不少网友对玉林南路7号院未来可持续性的担忧,这位教授也提出,首先应该是先鼓励基层创新,再在做的过程中逐步完善,找到可持续发展机制。
“我们一定要意识到基层治理最大的问题是利益多元性,需要不断地找到办法平衡各方利益,动态推进整个过程。我们要尊重那些能‘做’的人,鼓励居民参与和社区原创精神,社区活力就体现在有人去推动和张罗,成都这方面做得较好。”何艳玲解释。
对于这一点,屈星也曾提出相似的观点,目前玉林南路7号在治理管理上还在不断地调整。包括小区新开辟的公共厕所,运营方仍会考虑周围人口过多进入,影响卫生环境等问题,不断地调整开放时间。
玉林南路7号院
“社区改造项目的成功不仅在于改善环境,还在于能够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区凝聚力。玉林南路7号的社区治理模式以居民利益为重,同时强调了社区改造的原创性和活力,敢于创新和做事的基层、提供资源和支持的政府、参与商业模式的居民都是关键因素”。屈星说。
红星新闻记者 昌娟 摄影记者 王效 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