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新质生产力四大特征构成有机整体|寻新记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新质生产力四大特征构成有机整体|寻新记

00:00
13:35

2024年春天,“新质生产力”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全国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也是当之无愧的热词,更是代表委员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话题。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有哪些?各个行业如何应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激发、催生新质生产力,人才需要如何布局?近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特聘教授黄群慧。

“新质生产力突出的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开放融合、人本内蕴四个主要特性”

封面新闻: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定义和内涵,您认为最贴切的解读是哪一种?

黄群慧:新质生产力的要素包括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对象、新型劳动工具等新型要素,并且各新型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有机统一体。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新形态,其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新型劳动者通过新型劳动工具作用于新型劳动对象的过程。

关于生产力的内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作为社会制度变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无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是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虽然存在科技革命的“迸发”时期,但生产能力及其要素也都是经过了长期孕育的量变积累阶段,最后发生了质变、生产效率发生了革命性的提高,从而形成全球范围的新生产力形态。这种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生产力要素优化组合而产生了质变的新生产力形态,正是新质生产力所描述的核心要义。

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化时期,生产能力及其要素也正处于一个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关键变革时期,也就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规律,顺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既是掌握经济社会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也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大国竞争的关键。

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系统,从系统论角度看,一个系统可由“要素—结构—功能”这三个维度进行解构。生产力系统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要素组成,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组合存在,具有改造和利用自然、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功能的有机整体。不同时代,生产力系统要素内涵变化以及生产力要素组合结构的不同,都将推动形成那个时代的现实生产力,发挥相应的功能作用。

根据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构成,结合新质生产力的时代特质、结构承载与功能取向,可以展示出新质生产力的系统示意图。

封面新闻:新质生产力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

黄群慧:新质生产力系统,是当代的生产力系统,由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工具、新型劳动对象要素组成,这些新型要素的“新型”内涵主要是以智能化、绿色化为主要趋势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发生产力要素发生的质的变化。

新型生产力系统的结构,体现在产业层面,表现为新型要素优化组合形成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通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未来产业、新兴产业、新业态等蓬勃发展,而逐步形成的。新质生产力的功能,则体现为新型生产要素和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带来的生产能力提升和效率改善。

新质生产力发展,会推进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提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这意味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也正是发展质量的提高过程。

具体而言,新质生产力系统具有突出的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开放融合、人本内蕴四个主要特性,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耦合,共同构筑新质生产力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鲜明标识。

“科技在生产力构成要素中的主导作用将愈发突出”

封面新闻:您认为技术创新的颠覆性,对现有产业结构及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颠覆性变革?

黄群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快速迭代升级与突破,科技在生产力构成要素中的主导作用将愈发突出,只有颠覆性、突破性、引领性科学技术的发明、突破、扩散和使用,才能使生产力的能级出现裂变式的提升。数字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元宇宙等前沿技术的攻克和使用,将加速驱动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人类社会大跨步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特征的具体实现,需要借助最新科技成果运用,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跃迁的底层逻辑,是人类知识累积并裂变式爆发的结果。伴随知识创造驱动的科技创新周期的日益缩短,以知识创造为内核的新质生产力的变革性力量,将加速壮大并逐步成为主导性生产力,人类社会也将进入智能化乃至全面深度智能化时代。

封面新闻: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人才有何要求?

黄群慧:未来产业具有科学依赖性、技术颠覆性、产业化不确定性、技术融合性几大特征,在此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要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强化基础研究能力、原始创新和颠覆式创新,积极探索有效投资机制,加大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封面新闻:发展新质生产力,具体而言该如何做?

黄群慧: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但还需要从几方面发力。

第一,强化新型要素供给,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础。在新型劳动者方面,壮大新质生产力中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劳动者规模。在新型劳动对象方面,探索建立健全数据、信息等新型劳动对象相关的标准体系、政策举措、法律法规等,加快构建成熟稳定、可靠安全、运行高效的数据要素交易市场体系,坚决清除妨碍数据等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

在新型劳动工具方面,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通用性、基础性、前沿性技术研发攻坚力度,着力提升现代新型劳动工具赋能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在新型基础设施供给方面,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加大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第二,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增强新质生产力载体支撑。一是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高水平自主技术要素供给,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二是建立完善产业基础能力评估制度;三是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发展,以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四是积极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发展,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促进制造业绿色化转型。

第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新质生产力功能取向。一是促进创新发展。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造超级创新生态系统,动态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性、便捷性、及时性,畅通“科技-金融-产业”的循环体系。二是促进协调发展。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贯穿高质量发展全过程,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三是促进绿色发展。以能源革命和绿色制造为突破口,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体系和以绿色制造为主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推进绿色生产和消费转型。四是促进开放发展。强化与其他国家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增强我国深度参与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主动权和主导权。五是促进共享发展。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

第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塑造适配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一是进一步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形成充分弘扬企业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文化氛围和制度基础。二是深化使命导向的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建立长期主义的激励导向、容错机制,更好地实现中央企业的原创性技术策源地和产业链链主的使命。三是坚持市场中性原则,加快建设统一大市场,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确保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市场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平等地位。四是探索建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经济治理和法律法规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特聘教授黄群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