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中国走到命运的十字路口:
原创 老旦Dr
老旦聊史
2023-09-15
值得一提的是,史迪威并不是那种不了解中国就跑来指手画脚的外国人,他已经在中国待了近10年。你看他的日记就知道,史迪威深知蒋介石的军队中有大量私人势力,蒋介石其实并不能自由地进行调遣军队,“他能够完全控制的只不过是中央政府统辖下的10个军。”
史迪威甚至还写过一篇名为《花生米独裁者的困难》的文章,分析那些使蒋介石无法自由行动的诸多因素:
花生米有太多的部下即是省主席,又是该省军事最高负责人,势力太大。花生米一直想削弱他们,但是没有成功...
(比如有一次)花生米想削弱薛岳,但他一撤出薛岳的部队,薛岳就叫起来:‘我无法负责我辖区的安全了。’接下来,薛岳要求下属施加压力,甚至协商日本人做出一些动作(表示战区受到威胁)。
不久中央政府的各级官员都会听到各种不满的声音。然后官员会告诉花生米反对太强烈,硬着干可能生变。因此花生米只得作罢。
然而,恰恰是因为了解这些背景,史迪威认为一只强大、精干并且善战的部队是符合蒋介石需求的。
这其中的关键是,史迪威的建议无疑意味着由美国为蒋介石撑腰,史迪威无论如何不相信“花生米会错过这个他人生中难得的好机会。”
而正如我们所预料的那样,史迪威这份计划递给蒋介石之后不出意外地石沉大海。老蒋甚至没有就此进行回复。
史迪威为此努力了相当长的时间,但无论他如何努力,甚至不惜拿出减少物资供应作为威胁,蒋介石始终不同意执行他的30个师计划。
史迪威为此简直是苦恼万分,但是除了苦恼到揪头发之外,他发现自己毫无办法——你想要帮一个弱者变强,结果人家理都不理你,表示自己躺平了很好,这能咋办。
顺便说一句,老蒋的外国顾问经常揪头发,上一个揪头发的是德国顾问冯.法肯豪森将军。在台儿庄大胜后法肯豪森拼命劝蒋介石一定要乘胜追击,但是蒋介石却按兵不动:“我让委员长前进,去进攻,去扩大战果。可是他什么都没有做。很快日本人就会在徐州布置8到10个师团。那时候就太晚了!”最后,这位德国老将揪着头发看到日军如他预料一般反攻徐州,眼睁睁看着国军再次惨败。史迪威现在能理解他的心情了。
直到很久之后,史迪威才终于明白,其实蒋介石并不想要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部队,这样一支部队唯一的好处就是能和日本人作战,而蒋介石对此毫无兴趣,蒋介石很早就已经确定了日本人不是他的问题,他在等着欧美大国来解决日本,“以夷制夷”是蒋介石早已定下却不方便对外发布的重要方针。
如此一来,这支部队对蒋介石的威胁反而要比好处更大,万一这30个训练有素的师由一个新的领袖或者集团管辖,蒋介石的统治地位就会动摇,而史迪威在计划中想要清除的那些无能指挥官,恰恰正是对老蒋言听计从的心腹。
虽然史迪威终于搞明白了老蒋的小九九,但是这个美国人特别固执,史迪威面临着残酷的现实却始终没有放弃,最终,他历经千辛万苦得到了“花生米的恩赐”:蒋介石同意让他训练2个师。
史迪威在印度亲自训练了这两个师,即国军新22师、新38师,这两个师被称为“驻印军”,很快,史迪威以驻印军为核心发动了抗战后期国军唯一一场进攻战役,史称缅北反击战。
这场由史迪威策划并指挥的战役获得了空前成功,驻印军仅以伤亡1.7万人的代价,击毙日军3.3万余人,打伤日军7.5万余人,日本2个主力师团差点被歼灭,不得不被撤出缅北,美国援助物资的陆上通道在关闭2年后被再次打开。
缅北反击战的胜利不仅让史迪威成功复仇(1942年史迪威被日军击败撤出缅甸),最关键在于终于证实了他心中长期以来坚持的两个观点:1、只要有装备和训练,中国士兵就是最好的士兵;2、国军高级军官是最烂的军官,并且是国军战斗力低下的根源。
于是,借助缅北反击战胜利的余威,史迪威开始折腾两件事,一是找蒋介石要军队指挥权,众所周知国军将领普遍无能,而花生米本人就是最无能的那个,以史迪威想要自己来指挥国军。
听起来不可思议是吧,这不算啥,史迪威干的第二件事更刺激:他想要把美国援助的装备送给共产党。
这个事情听起来很惊人,其实在史迪威这样纯粹军人的脑袋里并不复杂,他想要援助共产党的原因非常单纯:因为他亲眼看到了共产党战士有着超群的战斗力,在抗日这么多年里一直在主动找日本人打仗——这不就是史迪威在中国苦苦寻找的完美士兵么?
其实老蒋最开始听到史迪威想要指挥军队的时候反应还不算特别大,毕竟那时候史迪威如日中天,而老蒋什么都不怕就怕美国断援助,所以老蒋甚至还认真研究过怎么来满足史迪威。
结果这边还没弄完,史迪威又说要援助中共,老蒋当场就炸毛了,好家伙,搞半天你这是要弄死我是吧。
以前有很多人说老蒋生气主要是因为援助中共,这个说法不完全对,因为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其实史迪威单独搞哪件事老蒋都能忍,唯独这两件事一起搞绝对不能忍。
剥夺老蒋的军权,然后给中共送军火,两个事合在一起,老蒋认定史迪威这是在搞政变。
于是,老蒋拿出了抗战中从未展示过的强硬态度,向美国发出电报,明确要求撤换史迪威。
老蒋的电报让所有人大吃一惊,国民党自己人都觉得老蒋这样要出大事,美国人收到这种电报也有点懵逼,华盛顿有人语重心长地给老蒋说:“史迪威如果被解职,后果比你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然而这次老蒋铁了心,怎么劝都没用,本来美国军方是打算强硬拒绝的,但是总统罗斯福觉得强扭的瓜不甜,出手召回了史迪威。于是,刚刚获得大胜的史迪威黯然回国。
老蒋对这件事的结果表示非常满意,在日记中总结成功经验,说对美国人一定强硬,虽然咱们弱但咱不能虚,只要硬气美国人就要跪等云云。
老蒋并不知道,撤换史迪威的恐怖后果此时已经如山崩般向他压了上来。
四、罗斯福
撤换史迪威的事件在中美之间造成了难以想象的巨大影响,有些比较小的事情这里就不多说了,比如美国民众对国府的印象直接跌入冰点,比如美军援助从此断崖式下滑,并且运来的都是肉眼可见的劣品,零件和武器经常都对不上。
真正可怕的是,罗斯福对蒋介石彻底失去了信心。
大家可能知道,二战期间的欧美大国普遍看不起中国和国民党,丘吉尔多次表示国民党啥事都干不成,只有罗斯福始终支持蒋介石,因为罗斯福一直觉得只有中国才能对付日本,所以在二战最艰难的时候罗斯福还是坚持给中国送援助。
而后在1943年的开罗会议上,罗斯福更是顶着巨大压力,硬是宣布美苏英中四国为“世界四强”,应该说,罗斯福已经把自己能做的全部做到了。
然而,随着老蒋一天天的稳定发挥,罗斯福的信心也一直在接受考验,在开罗会议之后,罗斯福实在忍不住对自己儿子抱怨:蒋介石到底都在想什么,他为什么不打日本人?
史迪威的解职事件无疑给了罗斯福最后一棒,尤其是史迪威在缅北的胜利刚刚证明了美军物资和中国士兵组合的巨大潜力,蒋介石却在这时提出将史迪威解职,没有什么能够更好地说明蒋介石本人完全没有抗日的意愿了。
美国总统那个关于“蒋介石可以在美国帮助下击败日本”的幻想彻底打碎后,罗斯福转头求助于一个原本他不想求助的对象:斯大林。
大家可能会奇怪,二战都快结束了,日本眼看不行了,罗斯福为啥要找斯大林帮忙?
其实回到那个时点想一下就明白了,那时候虽然日本海军已经基本完蛋,但是日本陆军在中国还有整整200万,谁来解决他们?
原本罗斯福的计划就把中国士兵武装起来,没错,史迪威那个30个师计划就是这个战略下产生的,奈何老蒋完全靠不住。
眼下二战就要结束了,国军还在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中稳定发挥丢人现眼,这就不得不让罗斯福担心,光是进攻日本本土这个任务就已经很吓人了,万一日本本土被攻陷后日军又跑到中国大陆上继续抵抗怎么办?这还有完没完了?美国人还要死多少?
因此,罗斯福在雅尔塔会议上主动找上了斯大林,其实说到底雅尔塔会议完全就是为了这一件事开的:请求苏联出兵对付日本人。
斯大林一点没含糊,叼着烟斗就开始要价,一个外蒙古,一个东北,再加日本两个岛,差不多了——这就是罗斯福原先不想找斯大林的原因,他知道苏联这事情肯定不会白干。
而事情到了现在这个份上,罗斯福完全不想管老蒋了:不是没给过你机会,不中用你怪谁呢?
所以罗斯福最后只是简单还了还价,要求东北主权留给中国,然后就干脆地答应了。
现在大家知道了吧,史迪威离开中国之后那些中美之间关系的小摩擦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雅尔塔协议,才是史迪威事件真正的恶果。
尽管罗斯福从一开始援助中国就是为了美国人自己的利益。但是,美国人在抗战时期给予中国的援助是真实的,罗斯福也曾经一心一意想要帮助蒋介石和中国成为这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国。
罗斯福把自己能做的都做了,他甚至让蒋介石得到了“四大强国”的“名”——这让蒋介石高兴得几乎难以自制——唯一的问题是,蒋介石并没有跟上罗斯福的脚步,尝试去取得那个“实”。
史迪威的30个师计划也许并不完美,甚至我们可以预见这个计划要推行的时候将有无数的阻碍和困难,但是这个计划却代表着一个非常真实的机会——一个让蒋介石和国民党能够真正变强的机会。
史迪威有一点说得没错,只要蒋介石有真正改革军队、加强国府实力之心,30个师计划就是他千载难逢的机会,因此史迪威根本想象不到他会拒绝,但蒋介石却真的拒绝了。
黄仁宇曾经说过:“中国在20世纪的长期革命,使全世界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在衣、食、住、行、思想、信仰、人与人之关系各方面经过整体的变动,不可能一蹴而就。”想把百年积弱的国家变为引领世界的大国需要无数的改革和痛苦,而蒋介石哪怕在他最在乎的军事方面都不愿意承担任何一点改革风险,这样的领袖,又怎可能带领中国走完这个世纪最难的一条改革之路?
而最终,蒋介石的苟安行为迎来了最可怕的结果,他自以为成功赶走史迪威,却未曾想到罗斯福因此彻底抛弃中国,以至于美苏联手将外蒙古和东北大半利益直接割走——在全世界正准备享用二战甜美胜利果实时,蒋介石的中国却迎来列强的又一次瓜分和耻辱。
试想,如果蒋介石咬紧牙关,迎面扛起改革痛苦,放手甚至协助史迪威训练哪怕10个精锐美械师,豫湘桂战役又怎会败得如此凄惨?如果国军能在豫湘桂战役中获得世界大国认可,那么再训练60个师,甚至90个师,对美国来说又有何难?
以夷制夷的战略听起来十分聪明,却始终无法改变其本质:这只是一个弱国自我安慰的苟安之法。
蒋介石毫不犹豫地、主动地、抛弃了在他手上让中国变强的一次最好机会,他不仅毫不留恋,甚至还得意于自己又一次获得了“自尊的胜利”。
对于以上事实,1945年的蒋介石并没有任何感知。此时的花生米正值人生最春风得意之际,他“以夷制夷”的战略最终获得空前大胜,日本在欧美打击下已经苟延残喘,而抗战时偷偷存下的大量美援物资让他面对共产党有了绝对优势。
只要坐等日本投降后,以泰山压顶之势剿灭共党,则天下唾手可得——蒋介石已经为此准备了几十年,而局面从未像1945年这么好过。
蒋介石觉得他已经准备好了。
此为,解放战争前传01.未完待续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每天都要听勾勾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