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说:“培养阅读的习惯就是为你自己构建一座避难所,让你得以逃离人世间几乎所有痛苦与不幸。”凯文·凯利在《5000天后的世界》中说:“当下与未来永远不是割裂的——至少有95%的当下,就是未来的一部分。”
世界在变,阅读的方式也在变。有人手捧纸质书,钟情于传统的书海墨香;有人善用手机,使用微信读书、喜马拉雅听书等各类读书软件进行数字阅读。这两者是否势不两立?是否有高下之分?数字阅读真的是洪水猛兽吗?
在第29个“4·23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我们寻找到两位资深读者,从电子书爱好者、纸质书爱好者两个角度,分享各自的阅读习惯、阅读感悟。
数字阅读:知识共享,天涯共此时
苹果今年25岁,本科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目前在上海某学校任教语文。她从大二开始使用微信阅读,截至目前微信读书阅读累计时长为1325小时,可以说是一位“资深”的电子阅读人。
苹果的微信读书阅读时长
苹果说:“因为本科是中文系的缘故,所以看的文学类作品居多,我现在也在不断地去拓展阅读方向,最近比较喜欢历史类书籍。目前看的书籍类型比较多样,有文学类、历史类、科幻小说、悬疑小说等,还有一些和工作有关的专业书。我是语文老师,所以看了很多比如作文写作技巧、课文导课等专业类的书籍。”
在上海,每天两个小时的地铁通勤是苹果的生活常态,也是苹果的电子阅读时间。她说,自己现在主要阅读方式是kindle,零碎时间会点开微信读书,整块时间则会选择纸质版的书。
苹果在微信阅读看完的书
促使苹果选择电子阅读的原因很多。“首先是电子书的方便与低廉成本。大二的时候,有个学姐推荐我下载了微信读书,当时中文系专业课需要看的书比较多,微信读书能够基本满足我的要求,它里边的数据相对比较多,而且基本免费,就算付费也比纸质书便宜很多。”
“第二个原因是电子阅读平台可以和其他书友沟通。一个人读书,容易导致信息闭塞,有闭门造车之嫌。在电子书里,可以看到天南海北、各行各业的书友对一本书、一段话的不同看法,相互点赞、评论。遇到一些比较有意思的,或者我不是很了解的领域的书籍,我就会偏向于使用微信读书来阅读,因为书友们的介绍或者想法可以给我很多启发,解答我的疑问。”
苹果在微信阅读看完的书
“第三点是可以随时记录并永久保存读书笔记。看到精彩的篇章、段落时,电子书可以用不同的颜色、符号随时标记,能够帮我及时记录当时一闪而过的观点,日后回溯时也非常方便。”苹果说。
除了看电子书,苹果有时还会选择有声读书的方式,比如她在做家务的时候,会偏向于去听一些不是特别感兴趣,但又是必须完成的阅读任务,这样就比较轻松,没那么乏味。
此外,苹果还把短视频读书当作她的一个拓展。因为有很多专业书籍,自己看的时候不能很透彻地了解作者观点,这个时候她就会通过一些up主来帮助理解,比如文学领域的知名教授、专业作家等人的解读视频。
苹果在微信阅读看完的书
“我觉得电子书和纸质书没有高下之分,只是阅读喜好的不同而已。对我而言,有时候纸质书的阅读深度真不一定高于电子书,比如我最近在看《翦商》,它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我买的纸质版,很多地方都似懂非懂,但如果我是看电子版,对知识点吸收度很可能会更好,因为会有很多书友帮我去解答问题,给出一些指导方向。”苹果说。
苹果比较喜欢的书籍
Z世代读者带动Z世代的阅读方式。4月20日,环球时报研究院与阅文集团联合发布《Z世代数字阅读报告》。《报告》指出,Z世代已成为数字阅读的中坚力量,Z世代用户全年在读作品数达到28部,平均每天阅读时长达83分钟。其中,晚上11点、晚上10点和中午12点是阅读高峰期。从地域上看,广东、江苏、浙江、河南、山东位列Z世代最爱读书省份前五位。
纸质阅读:戒断手机,寻找解药
虽然电子阅读日益普遍,但还是有一大批读者钟情于纸质书阅读。翻开一本书,能感受到纸张的温度,闻到墨香的气息,听到书页翻动的声音,这些都是纸质书的魅力所在。
读药DY微信公众号作者、海马集团品牌副总监赵媛说:“阅读纸质书也是当下急需的‘戒断方式’,能帮我们戒断手机,帮我们从各种海量电子信息中解脱,沉浸到文字世界。”
赵媛
“最近看的书有骆冬青的《不思而美——一个人的心灵简史》、齐邦媛的《巨流河》、伍尔夫的《思考就是我的抵达》《写下来痛苦就会过去》、许知远的《意外的旅程》、周洛华的《金融哲学三部曲》等。大概一年会看50-100本书,很惭愧,其实有时候真是买得多,认真看得少。这里面精读或者反复阅读的有一半,剩下的大多是略读。书有时是朋友推荐,有时是看到畅销排行,有的是寻找某个作家的作品。我看书的类型比较杂,文史哲的书多一些,也喜欢一些文学书。虽然有些人说文学‘无用’,但‘无用方为大用’。文学是关乎心灵的事,在这个嘈杂的时代,可以给我们提供必不可少的情绪价值。”赵媛说。
许知远《意外的旅程》
“读书像吃药”,人生的困惑渐多,就需要吃药。关于年龄、关于生老病死、关于取舍、关于人生终极三问、关于很多问题,困惑或者惶恐的时候,不妨打开一本书,书里可能没有现成的答案,但是或许有求解的过程。
赵媛说:“手机阅读,我不排斥,我自己在不方便看纸质书的时候,也会看电子书,但是我觉得要适量。在路上、地铁里、餐厅里,到处都是边走边刷手机的低头族。一个打工人,十分钟没看手机,就生怕错过了重要消息;半天不看手机,那基本上魂飞魄散,觉得一定错过什么世界大事。”
“手机看得多了,心慌意乱,常常静不下来,也专注不下来。即使是看电子书,也容易被手机的各种信息干扰。而看纸质书,恰恰能让我从各种电子信息中换换头脑,是‘使人短暂远离手机的方式’。”
“抖音、小红书等短视频软件上,有很多三分钟读透《百年孤独》,十分钟教你看透《安娜·卡列尼娜》之类的碎片信息。我不太会看,我觉得书是提供给人宁静的,而不是传导焦虑。”
其实焦虑,源头上的真正原因是人失去了专注力和觉察力,专注力和觉察力是生命最重要的内在力量,专注力是人提升自己和更新自己的能力,觉察力是人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失去了这两种内在能力会直接导致人失去对自身生命的控制感,感觉一直得到的是一个根本不想要的自己,自己对此却无能为力,于是乎:越来越焦虑。
“信息的爆炸和污染是让人失去专注力和觉察力最大的元凶,各种以短视频推书的方式依然在消耗人的专注力和觉察力。现在流行‘沉浸式’,其实读书是最需要屏蔽干扰,真正的‘沉浸式体验’。我写过一篇文章,叫《放下手机,立地成佛》。想要缓解和消除焦虑,其实根本无需什么高大上的人生道理。每天放下手机读本书,给自己设定一段‘不可打扰’的读书时间,让头脑从过载的信息中清净一下,其实是很好的独处,也是缓解焦虑的方式。”赵媛说。
网络上海量的三分钟阅读一本书、听视频博主解析一本书,可以成为我们知道某本书、获悉某个作家的渠道和信息源,但绝不可以是我们读书的方式和所有信息源。一口吃不了胖子,读书也不能速成,如果只靠这三分钟视频看书,那只能是收集了无数“人云亦云”和“浮光掠影”,如同“吃别人嚼过的馍”或者“二手玫瑰”,不香。
后记
有一句老话叫“尽信书不如无书”,同样,尽信网也不如无网。本文的两位受访者也都提到,自己虽钟情于电子阅读或纸质阅读,但也会适当结合另一种阅读方式。一切美好事物都是深度关系的产物,读书就是和书建立一种“深度关系”,看书的同时,是根据书里的内容,对自己的人生经验进行修正和反刍。如果只是浅尝辄止,浮于形式而忽视内容本位,无论纸质书还是电子书都只能是“表层松土”。
作家梁鸿也表示,阅读其实是跟自己对话、跟世界对话的过程,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并没有高低之分,当下年轻人天然地与电子书更为亲密,但碎片化阅读也是阅读,不应该被贬低,而是各爱其爱、各美其美。
赵媛说:“我很喜欢毛姆的一本书《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阅读这座避难所,无论你贫穷还是富有,健康还是疾病,一旦拥有,此生永久。不管用哪种方式阅读,希望大家都能找到一座真正的心灵的避难所。”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